今天洽洽食品出了一季报,非常差,净利润同比下降百分之六十多,看了都让人害怕,亏我前几天还动了把它当成主力持仓的打算,幸好当时买的是元祖股份,不然麻烦大了。
早在去年三季度出救市的时候,我就在想,要看这救市的效果好不好,降息有没有用,能不能促进消费,就得看食品企业快销股,如果再过两个季度,传导最快的快销品企业的业绩能够得到好转,说明救市对促进消费市场是有用的,否则就是没用,事实证明,接连好多知名企业的业绩都是越来越差,像重啤,洋河,现在又来个洽洽食品,基本上可以判断,去年九月的文件对消费市场是没啥帮助的,接下来有可能会出更多的文件,但也有可能出了还是没有效果,所以这事儿还得考量。
昨天一个发小来看我,聊了不少产业界的事,我问他,现在这样的经济,基建,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究竟该怎么选?他告诉我说还是得看出口,原因是我们自己这边的产能实在是太多了,这么多的产能,单靠内部消化,是绝对无法完全消化的,食品类,家电类放开来给你用,你又能吃掉用掉多少呢?本来这些产能就是给全世界准备的,现在要让我们自己吃掉用掉,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增量,还是得看出口,美国不行,就往非洲去,现在的非洲市场,已经被我们培养得有一点购买力了,基础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正是消化初级工业产品的时候,比起十几年前的非洲好多了,类似的情况还有可能在世界其它地区发生,但本土已经很好了,很饱和了,又没有新生人口,保证大家的生活质量是没问题的,但想消化如此恐怖的产能,是没有多大希望的,因此,真正想要到股市寻求增量,最终还得看出口。
这也和我最近几个月看股市的感觉相符,基本上凡是比较好的财报,增长比较快的,清一色全部是出口,凡是市场在内部的,清一色要么利润下降,要么利润不变,说明市场真的已经到一个天花板了,现在都在讲下沉,一二三线的市场分完了,往四五线甚至更远的地方下沉,量跌价也跌,这样的环境想保证高双位数增长几乎是不可能,而且还有不少小微企业在不停搞降价竞争,不停券各种新营销电商赛道,价格一个比一个低,这都是资本过度饱和,市场容量有限的表现,想现在就把市场培养扩容起来,肯定是有点来不及了,天量商品回流本土的结果,肯定是无法消化的,到时候降价也没人买,不就只能把牛奶倒河里了。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现在有好多大企业都跑港股那边发新股拿外汇,这些企业肯定是厉害的,它们也代表了产业资本最活泼的那一部分,像安井食品,东鹏饮料,宁王还有美的之类,难道它们是缺软妹币吗?肯定是不缺的,为什么还争先恐后去港那边发新股,就是想要建设外面的产能,里面已经券不动了。
那么,面对地源风险,这些出口企业又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无解,你想安稳的在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市场里舒服赚钱,全世界所有的资本都在想这件事,可惜没有这样的市场,不可能提供无限增量,所以,要么就忍受地源风险,想办法去还有新增量的地方,要么就要忍受内部的通缩,不可能有无风险的舒服钱让你一直赚,看看茅台,人家搞计划经济的,利润都降到个位数了,这就说明本土的增量是真的快完了,不想法子打开海外市场,就只有大幅度去砍掉产能,到时候死的可就不是一家两家了。
当然,我们也应该在技术上尽量控制两边的风险,一方面采用分散配置策略,本土消费和海外出口都配置点,这样如果出现地源风险,消费和公用事业可以撑上一撑,帐户不会回落得太难看,如果救市文件不到,通缩依旧,那海外出口也能保证盈利,两边互补一下,保证低个位数盈利还是不难的。
从个股来讲,就是要在财报季小心应对,不要去贪财报的盈利,个股之间的公布财报时间是有先有后的,我们可以在财报季把仓位腾挪一下,尽量把重仓移到前期出财报比较好的公司去,这样应该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财报爆雷对帐户的影响,再说,一般要移仓也只会移一些稍微重仓的股票,工程量没有想像的那么大,对一般只买了少量仓位的股票,就无所谓了,财报总是对半开,有的好有的坏,所以盈亏大体上应该是平衡的。
现在真是多事之秋,眼看全球都有可能陷入衰退,很有点大萧条前夜的感觉,整体不行,小角落再玩出花来,也是很难搞的,想等到下一次设备革新周期或者技术创新周期,不知道要等到啥时候,只能说,多少还是要有一点黄金避险配置的,真到了很糟糕的时候,至少有黄金保命,同时也要理解为啥东升西落,软妹币也不升值,就是因为还指望着海外出口,软妹币如果一升值就全歇菜了,不升值,本土的金融资产就不可能大涨,指数想要拉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就是这么个纠结的时候,只能说走一步算一步,螺丝壳里做道场,尽量在财报平静期里多赚出一点钱来吧。
目录
今天洽洽食品出了一季报,非常差,净利润同比下降百分之六十多,看了都让人害怕,亏我前几天还动了把它当成主力持仓的打算,幸好当时买的是元祖股份,不然麻烦大了。
早在去年三季度出救市的时候,我就在想,要看这救市的效果好不好,降息有没有用,能不能促进消费,就得看食品企业快销股,如果再过两个季度,传导最快的快销品企业的业绩能够得到好转,说明救市对促进消费市场是有用的,否则就是没用,事实证明,接连好多知名企业的业绩都是越来越差,像重啤,洋河,现在又来个洽洽食品,基本上可以判断,去年九月的文件对消费市场是没啥帮助的,接下来有可能会出更多的文件,但也有可能出了还是没有效果,所以这事儿还得考量。
昨天一个发小来看我,聊了不少产业界的事,我问他,现在这样的经济,基建,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究竟该怎么选?他告诉我说还是得看出口,原因是我们自己这边的产能实在是太多了,这么多的产能,单靠内部消化,是绝对无法完全消化的,食品类,家电类放开来给你用,你又能吃掉用掉多少呢?本来这些产能就是给全世界准备的,现在要让我们自己吃掉用掉,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增量,还是得看出口,美国不行,就往非洲去,现在的非洲市场,已经被我们培养得有一点购买力了,基础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正是消化初级工业产品的时候,比起十几年前的非洲好多了,类似的情况还有可能在世界其它地区发生,但本土已经很好了,很饱和了,又没有新生人口,保证大家的生活质量是没问题的,但想消化如此恐怖的产能,是没有多大希望的,因此,真正想要到股市寻求增量,最终还得看出口。
这也和我最近几个月看股市的感觉相符,基本上凡是比较好的财报,增长比较快的,清一色全部是出口,凡是市场在内部的,清一色要么利润下降,要么利润不变,说明市场真的已经到一个天花板了,现在都在讲下沉,一二三线的市场分完了,往四五线甚至更远的地方下沉,量跌价也跌,这样的环境想保证高双位数增长几乎是不可能,而且还有不少小微企业在不停搞降价竞争,不停券各种新营销电商赛道,价格一个比一个低,这都是资本过度饱和,市场容量有限的表现,想现在就把市场培养扩容起来,肯定是有点来不及了,天量商品回流本土的结果,肯定是无法消化的,到时候降价也没人买,不就只能把牛奶倒河里了。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现在有好多大企业都跑港股那边发新股拿外汇,这些企业肯定是厉害的,它们也代表了产业资本最活泼的那一部分,像安井食品,东鹏饮料,宁王还有美的之类,难道它们是缺软妹币吗?肯定是不缺的,为什么还争先恐后去港那边发新股,就是想要建设外面的产能,里面已经券不动了。
那么,面对地源风险,这些出口企业又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无解,你想安稳的在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市场里舒服赚钱,全世界所有的资本都在想这件事,可惜没有这样的市场,不可能提供无限增量,所以,要么就忍受地源风险,想办法去还有新增量的地方,要么就要忍受内部的通缩,不可能有无风险的舒服钱让你一直赚,看看茅台,人家搞计划经济的,利润都降到个位数了,这就说明本土的增量是真的快完了,不想法子打开海外市场,就只有大幅度去砍掉产能,到时候死的可就不是一家两家了。
当然,我们也应该在技术上尽量控制两边的风险,一方面采用分散配置策略,本土消费和海外出口都配置点,这样如果出现地源风险,消费和公用事业可以撑上一撑,帐户不会回落得太难看,如果救市文件不到,通缩依旧,那海外出口也能保证盈利,两边互补一下,保证低个位数盈利还是不难的。
从个股来讲,就是要在财报季小心应对,不要去贪财报的盈利,个股之间的公布财报时间是有先有后的,我们可以在财报季把仓位腾挪一下,尽量把重仓移到前期出财报比较好的公司去,这样应该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财报爆雷对帐户的影响,再说,一般要移仓也只会移一些稍微重仓的股票,工程量没有想像的那么大,对一般只买了少量仓位的股票,就无所谓了,财报总是对半开,有的好有的坏,所以盈亏大体上应该是平衡的。
现在真是多事之秋,眼看全球都有可能陷入衰退,很有点大萧条前夜的感觉,整体不行,小角落再玩出花来,也是很难搞的,想等到下一次设备革新周期或者技术创新周期,不知道要等到啥时候,只能说,多少还是要有一点黄金避险配置的,真到了很糟糕的时候,至少有黄金保命,同时也要理解为啥东升西落,软妹币也不升值,就是因为还指望着海外出口,软妹币如果一升值就全歇菜了,不升值,本土的金融资产就不可能大涨,指数想要拉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就是这么个纠结的时候,只能说走一步算一步,螺丝壳里做道场,尽量在财报平静期里多赚出一点钱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