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节 日 说 清 明

今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顾名思义,“清明”寓意着冰雪消融、草木萌生、天气清澈、万物欣欣向荣。此时节,气清景明,天地万物清晰可见,故得“清明”之名。清明,既是自然的节气,也是人文的节日。提及清明节,许多人会立刻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诚然,清明期间气温回暖,雨水增多,恰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不仅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民众祭奠祖先、扫墓寄哀思的日子。在传统社会里,清明节格外隆重。人们在这一天不仅扫墓祭祖、缅怀逝去的亲人,也借此时机踏青郊游,亲近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古人通过观测日影变化,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点,每一节点所指代的那天便是一个节气。以立春为始,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通常在每年的公历4月4日或5日,当太阳运行至黄经15度时,即为清明节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回归年”,约为365.2422天。自清代起,天文学上以春分点为黄经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便确立一个节气。因此,二十四节气本质上是二十四个特定的时间点,而非完整的二十四天。由于回归年比日常历法的365天多出约0.2422天(近5.8小时),节气的具体时刻每年会“顺延”一些。为了修正这种累积误差,公历设置了“闰年”制度,大约每四年增加一个2月29日,使得历法年与回归年基本同步。这也就是清明节有时在4月4日,而非固定在4月5日的原因。


清明节的习俗起源,据传可追溯至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礼仪。后来,这种祭祀习俗逐渐传入民间,演变为家家户户祭祖扫墓的传统,历经世代传承,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固定的风俗。同时,清明纪念祖先的习惯也与古老的“寒食节”紧密相关。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破 骇而流亡国外。途中,在一片荒无人烟之地,重耳饥饿交加,随臣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救了他一命。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国君,史称晋文公。他重赏了所有曾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唯独遗忘了介子推。许多人为介子推感到不平,但他此时已选择归隐山林。


晋文公得知后,亲自带人去山中寻找并邀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避而不见。有人便献计,从三面放火烧山,试图逼他出来。大火燃遍山林,最终却未见介子推踪影。待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气绝身亡。晋文公目睹此景,悲痛万分。在收殓遗体时,有人从柳树的树洞里发现一封待血的书信,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这位忠臣,晋文公下令将介子推罹难之日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此日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次年,晋文公率领群臣登山祭奠,惊讶地发现那棵被烧过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枝繁叶茂。于是,他赐名此柳为“清明柳”,并昭告天下,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雨量充沛,正是春耕播种的关键时期。因此,清明对古代农业生产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此时,我国大部分农耕区的日平均气温已稳定上升至12℃以上,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春意盎然。但农谚亦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前后,仍可能遭遇冷空气侵袭,若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低于12℃,便可能导致中稻烂秧、早稻死苗,故水稻播种和移栽需注意避开“暖尾冷头”的不利天气。而在西北高原地区,牲畜经过漫长冬季和草料匮乏,体质较弱,需特别防范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造成危害。


此外,华南西部此时常处于春旱期,4月上旬的降雨量通常只有10至20毫米,不足江南地区的一半;华南东部虽春雨相对较多,但同期雨量一般也仅在20至40毫米之间。这些自然降水往往不足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仍需依赖年前储存的水源进行补充。同时,5月至6月是一年中冰雹灾害最为频发的时段,各地应加强对雹灾的防御措施。


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便是扫墓祭祖。


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清明祭祖早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习俗。人们通常在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摆放供品,在坟前点燃香烛,焚烧纸钱元宝,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此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与敬意。扫墓行为在秦朝以前即已存在,但并非固定在清明时节。将扫墓与清明节联系起来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开始广泛流行,并一直传承至今。


荡秋千。


荡秋千也是清明时节深受喜爱的活动。秋千,古称“千秋”,为避讳而改为“秋千”,意为揪着皮绳迁移摆动。其历史悠久,最初多以树枝为架,系上彩带而成,后逐渐发展为由两根绳索和一块踏板组成的样式。荡秋千的游戏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流行,《荆楚岁时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更为普及,并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内容。因清明时节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甚至将清明节定为“秋千节”,皇宫内苑亦设秋千供后妃宫女玩耍。荡秋千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深受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喜爱。


蹴鞠。


古代清明节时人们还喜爱进行蹴鞠游戏。“鞠”是一种皮制的球,内部用毛发等填充物塞紧。“蹴鞠”即是用脚踢球。相传由黄帝发明,最初目的是为了训练士兵。


踏青。


踏青,又称春游、探春、寻春等,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内容。时至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正是郊游赏玩的最佳时节。我国民间长期保留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清明踏青活动由来已久。《旧唐书》便有“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的记录。可见唐代踏青春游已相当流行。诗人杜甫亦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更为兴盛。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热闹繁华景象,画中人物多达五百余,牲畜五十余头,各式船只、车轿数十,清明踏青之盛况跃然纸上。


射柳。


此外,还有射柳这种锻炼射箭技巧的古老游戏。据明代文献记载,其玩法是将鸽子置于葫芦内,将葫芦高悬于柳树枝头,参与者弯弓搭箭射击葫芦。射中后,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翔的高度来评定胜负。


插柳。


清明还有插柳的风俗。据说,这也是为了纪念教导人民耕种的农耕始祖神农氏。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将柳枝插在屋檐下,用以预测天气,古有谚语:“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杨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正如俗话所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在土里就能成活,随处可插,随处生长,年年插柳,便能处处成荫,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清明,就这样融汇了节气的自然律动与节日的文化脉络。从帝王将相的墓祭到寻常百姓的扫墓,从介子推的忠义传说到家家户户的插柳踏青,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亲近。这一天,哀思与欢愉交织,泪水与生机并存。它不仅仅是一个日子,更是一种情感的维系,一种文化的传承,让每一个在路上“欲断魂”的行人,都能在追思中找到根脉,在春光里获得慰藉与前行的力量。

发表于:2025-04-04 15:11
4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