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年间,浙江嘉兴府长水塘地方,有对开豆腐坊的夫妇。丈夫叫孙培良,妻子宋氏,生了两双儿女。
孙培良的手艺好,人也和善,来店里买豆腐的客人很多。再加上宋氏勤俭持家,相较邻人,他们这个家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到两个儿子长大,先后为他们成了亲。大女儿孙大萍也嫁出去了,孙培良满心以为可以过安稳的日子。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给客人送豆腐时,他被街上一匹突然发疯的马踢伤了腰。
这马不知从哪儿跑来的,主人也找不着,没得赔偿。可他从此卧病在床,豆腐坊的生意也做不了了。
好在儿子都大了,拿了些本钱让他俩各自出去做点小生意。
长子孙世远的媳妇陈春莲,在嫁进孙家时,过了一段好日子。而次子孙世华的媳妇耿梅花嫁过来时,孙家付出的彩礼,以及给孙培良治病,多年辛苦攒下的积蓄被用得差不多了。
没钱,日子就会过得紧巴巴的。而这种生活,让陈春莲心有埋怨。此外,她对宋氏是有“月子仇”的。
据她自己讲,在生下长子孙大雷,坐月子期间,想吃家里的一只母鸡。而宋氏却不舍得,这直接导致她不到两年就没了奶水。
大雷没吃够奶水,身子骨就比别的孩子弱了一些。这让陈春莲对宋氏恨得不行,耿梅花一进门,便在她跟前说尽婆婆的坏话,
一点芝麻大的小事,会被她说成有西瓜样大。时间一长,耿梅花对宋氏同样也心存芥蒂。
但说实在的,宋氏挺冤枉的。陈春莲坐月子期间,她不但要照顾丈夫,还要服侍儿媳妇,好吃好喝地供着,任劳任怨。
陈春莲是家中独女,自小受父母宠爱,性子养得很娇气。认为自己为孙家生下了长孙,是有功劳的,要坐满四个月养身体。
这在别人家,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好脾气的宋氏一口答应了。
她是这么想的,儿子在外面奔波,顾不得回家照顾媳妇,她这个做婆婆,理应就要多付出一些。
那么,鸡的事情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家中的闲事,一向很难说得清道理的。
宋氏养了十多只鸡。陈春莲生以为这些鸡都归她一人享用,不然没有奶水好好喂养儿子。
到她四个月坐满,家中的鸡被她吃得还剩一只,遂要求宋氏也杀了,炖汤给她喝。
但这是只母鸡,很能下蛋。基本上一天一个,下的大多还是双黄蛋,宋氏就有些舍不得。毕竟,病中的孙培良也需要些营养补给。
于是,就去集市上买来两条鲫鱼和一块豆腐,熬成汤端给陈春莲吃。
陈春莲一看不是鸡汤,当即就拉下了脸。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从此,这月子仇就结下了。
宋氏每日忙进忙出,没有空去安抚儿媳的情绪。
甚至,她高估了陈春莲的胸襟,觉得进孙家有这么几年了,她应该能理解家里的窘境。
为贴补家用,宋氏经常到外头接些针头线脑的事,和小女儿孙少萍一起做。她每天忙得像陀螺,可日子还是过得捉襟见肘。
孙培良的病愈发严重,家里已经没有积蓄给他买药治病,就连买米的钱也成了困难。
两个儿子不是做生意的料,除了亏还是亏,躲在外面不敢回来见父母。
在这种情形下,恰好有媒婆上门来提亲,求娶孙少萍。
媒婆说的是十里外农户赵家的小儿子赵虎,给的彩礼还算丰厚。
对于赵家,孙培良夫妇两个都很熟悉,他们一家都是老实本分,会过日子的。商量过后,这门亲事很快就答应下来。
可孙少萍却不乐意,赵虎长得黑黑壮壮的,不好看。她自个儿相中的是邻居陈家的大儿子,此子陈文斌长得白净,还念过几年私塾。
孙少萍把自己的心意跟母亲讲,宋氏死活不答应。她了解陈家,不仅穷,陈文斌母亲为人还很泼辣,不好相处。而陈文斌的父亲呢?则很不正经,人品不行。
但这些事情,宋氏没有办法跟一个未出阁的女子讲,哪怕对方是自己的女儿。
孙少萍拗不过母亲,最后是带着怨恨从这个家嫁出去的。她认为父母就是图赵家的彩礼钱,所以才把自己嫁过去换钱回来。
过了两年,孙培良终于没能再熬下去,撒手人寰。
宋氏把仅剩的最后一点积蓄,体面地安葬了他。
但从此,她自个儿的苦日子也就开始了。
夫妇两个相守多年,丈夫去世,这对宋氏来讲,打击很大。
她犹如被抽了脊骨般,一下子就倒了。
卧床数日,家中的事情没人做,两个儿媳心中怨言很大。
孙家两兄弟在时,她们表现还过得去。吃饭时,会像模像样给宋氏端碗饭菜过去。
而等丈夫一出门,就没这么好看的脸色了。
一日三餐,不愿意餐餐都送,经常只送一餐。碗上面铺点咸菜,有时甚至是碗白饭。到最后呢,干脆都不愿意送了。
这俩妯娌间其实没那么团结,都是互相盯着对方,不愿意多做一点事。
陈春莲为了躲懒,想出了回娘家这个法子,把儿子大雷一并带走了。
有样学样,耿梅花也跟着照做。她宁愿帮娘家兄弟做一大堆事,也不愿意在婆家煮一顿饭。
宋氏知道指望不上这两个儿媳,强撑着起来做事。
慢慢地,身体开始复原。
对此,陈春莲洋洋自得,经常对外人讲宋氏就会装病。
“你们看,没人伺候,她不照样起来做事吗?难道还能把自个儿饿死不成?”
这话传到宋氏耳里,她感到心寒,但也没有办法,知道人老了,就是会受到儿媳嫌弃。
在陈春莲的教导下,大雷跟宋氏不亲厚,不愿意挨近她。
这点,耿梅花同样学到了,她也不让自己儿子小刚跟宋氏接近。
为了不让矛盾持续激化,孙家两兄弟回来时,宋氏提出了分家。
自己现在做得动事,不劳他们照顾。等做不动时,还望给口饭吃。
孙家两兄弟在各自妻子的撺掇下,早有分家的想法,于是欣然答应。
从此,宋氏自己住在一个小间里,一日煮一顿饭,当三餐吃。
孙大萍回娘家看到这情景,心疼母亲,想要找兄长说理。
被陈春莲拦住,骂她不懂规矩,没将自己这个嫂嫂放在眼里。
并且说,分家是宋氏提出的,他们只是接受而已。
宋氏也劝说大女儿,自己现在的生活清静,她觉得还不错。
生活中所有的矛盾和摩擦,宋氏全都忍下了,认为这样能够使家庭和睦平静。
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通过忍耐来化解。
有日吃完午饭,八岁的大雷约五岁的小刚出去玩。
宋氏看到了,担心天气炎热,他们会中暑,便好心劝说。
大雷出口骂道:“老虔婆,要你管。”
上前把她推倒在地,然后,带着小刚跑了。
边跑,嘴里还边骂道:“老虔婆要打人了,快逃啊!”
隔壁邻居看到,皱眉说道:“你家两个小孙子没人教吗?怎么可以这样对待长辈?”
宋氏苦笑,没有回答。
冷不丁的被孩子推了这么一下,摔到了腰,痛得很。她慢慢从地上爬起,回自己屋里躺着去了。
邻居说的话,正好被站在屋里窗口边上的耿梅花听到,她心中恼怒,认为是宋氏故意在败坏自己的名声。
大雷被陈春莲宠坏了,非常的顽皮,带着小刚去河边捞鱼。
玩着玩着,一只脚陷进淤泥,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用了些气力,结果另一只脚打滑,整个人就要跌倒。
慌乱之中,大雷紧紧扯住了小刚。
可小刚不过五岁,怎么可能承受住他的重量?
于是,两人一块跌倒进水里了。
偏巧岸边又没大人,等远处的人跑过来,把他两人捞起,就见这两孩子口鼻里都是泥沙,没了气息。
陈春莲和耿梅花哭得死去活来。
按理,耿梅花应该后悔自己没有拦住儿子,可她不是这么想的。而是把怨恨放到了宋氏身上,认为就是因为她无用,没有拦住孩子,才造成这个悲剧。
为了泄愤,她故意到陈春莲面前挑祸,把大雷说的话添油加醋告诉了她。而邻居说的,却只字不提。
陈春莲愤怒了,她发疯似地跑到宋氏房间,劈头盖脸地打她。
这样还不解恨,又把她从床上揪起来,扯住她的头发往墙上撞。
可怜宋氏不知祸出何处来,被打得满头满脸都是血。
耿梅花倒是没有想到陈春莲敢这么做,怕担责任,躲到一边去了。
这里的动静惊动了邻居们,不知发生了何事,纷纷过来相劝。
陈春莲去厨房拿了一把铁火钳,嘴里咆哮着,谁来劝就打谁。
一时之间,没人敢过来。
陈春莲对着宋氏的身上狠狠地抽,打得她蜷缩在地上,浑身颤抖着。
邻居当中有个屠夫,力气大,看不下眼了,冲过来推了陈春莲一下。
“你发完疯没有?人都要被你打死了。”
“她把我儿子害死了,我怎不能打她?”
陈春莲举着火钳冲过来要打屠夫,却被屠夫劈手抢过。
然后,照着陈春莲就是一巴掌,把她的脸都打肿了。
“你这人好不讲道理,若是你婆婆害死了你儿子,可以到官府去告她,但你不可以打人。”
陈春莲不回答,知道今日要吃亏,倒是冷静下来。
屠夫没再搭理她,让自己的老婆帮忙,一起把宋氏抬进屋里去。
出来后,他指着陈春莲恐吓她:“你再敢打人,我先把你送到官府去。”
陈春莲不敢回骂,她有些回过神了,弄不好自己着了耿梅花的道。
没言语,转身回了自己的屋。
邻居们以为这么闹腾过后,她不会再对宋氏怎么样,便都散了去。
哪知半夜过后,她又开始发疯。扯着耿梅花一道,把宋氏的嘴巴用破布捂住,将她拖出门外,要赶她走。
这闹腾的劲头,邻居看了都头疼。这里离衙门很远,不晓得该拿她怎么办。
最后,有位邻居出主意,二十里外有座尼姑庵,不如先把宋氏送到那里暂时住着,等她儿子回来,再看事情怎么处理。
庵里有位尼姑,法号念慈,为人善良,懂些岐黄之术。
不仅收留了宋氏,还把她身上的伤给治好了。
又养了些时日,宋氏的身体也慢慢好了起来。
听人讲,自己两个儿子回来了,便托人带信过去,说自己想回家。
儿子没有来,只有一封书信。在信中说,要回家可以,必须带上活着的大雷和小刚一起。
宋氏死心了,求念慈让自己留在庵中,从此不提回家的事。
孙家两兄弟也不管亲娘的死活,几年当中都没有来看过一眼。
孙少萍也没有来过,她至今对母亲有怨言。认为卖自己收赵家的彩礼,给爹治病还好说,问题宋氏肯定还贴补了两个兄长。如今落到这种下场,完全是她自作自受。
孙大萍倒是来看过宋氏几回,但她自家的条件不太好,也不想得罪两位兄长,对母亲的遭遇爱莫能助。
宋氏在尼姑庵里住了六七年后,念慈去世了。庵里来了年轻的新尼姑,宋氏不好再住下去,便在尼姑庵的附近租了一间屋子,搬了出去。
人们以为她从此就这样了,可能要等到老死的那一天,儿子才会过来给她收骨头吧。
哪知过了两年多,邓家两兄弟做了件让大家十分惊讶的事情。
他们把一位姓卢的女子告到官府,说她藏了自己的老母亲不归还。
大家惊得下巴都要掉地上了,宋氏怎么变成了香饽饽?而邓家兄弟怎么变得这么有孝心了呢?
其实吧,这事情还是跟陈春莲有关。
那日她去镇里的集市,走累了,便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歇脚。
正好遇上主人回家,一群丫鬟簇拥着一个身着华丽、穿金戴银的老太太从马车上下来。
她心里羡慕,觉得老太太面熟,仔细打量。结果大吃一惊,不正是宋氏吗?
等她们进去后,陈春莲有意无意向旁边邻居打听。得知老太太确实是姓宋,是这家宅子主人的母亲。
这就奇怪了,宋氏哪还有另外的儿子?
不过,听人说起过,念慈去世之前,把一手岐黄之术传给了她。
会不会是宋氏赚了大钱,置办下这个宅子。而有人为得到这宅子,就做了她的儿子呢?
她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回家就去找孙家两兄弟商量。
孙世远认为她说得有道理,专门跑一趟镇上,去向人细细打听那个宅子。
得知男主人经常不在家,住在宅子里的是他妻子卢氏和他母亲宋氏。
宋氏有一手岐黄之术,平日里会帮左邻右舍看病,但都不收取费用。
孙世远一听,觉得这个宅子里的宋氏,肯定是自己的母亲。
不知道母亲有钱还好,一旦知道了,这种好事岂能让别人得去?
这些年,他做生意就没成功过。陈春莲又生了两个孩子,家里相比母亲在时,更加拮据,这些年完全是靠岳丈家接济。
他兴奋了,立即去敲宅子的门。让门房传口信,说自己是宋氏的亲儿子。
门房进去传信,不一会出来,道:“老夫人说了,她只有我们主人一个儿子。”
孙世远还想再说点什么,人家却关了门,他碰了一鼻子的灰。
懊恼地回家,找弟弟商量此事该如何处理。
孙世华眼珠转了转:“给娘办个寿宴吧,她一高兴,肯定会原谅我们。只要原谅了,那宅子不就是咱们的了吗?”
办寿宴是需要花费钱财的,两个兄弟掏空了家底,又去向人借了些钱,这才在镇上找了个酒楼办下了几桌。
两家人带着各自的孩子,一起去请宋氏。这回倒是见到了,只是她不肯赴宴。
这两对夫妇苦苦哀求,宋氏不为所动,神情很冷漠。
耿梅花灵机一动,老人不都喜欢儿孙满堂吗?
便想把自己的小儿子推到她身边:“娘,这是您孙子。”
小孩从来都没有跟祖母见过面,此时畏畏缩缩地,不肯上前。
耿梅花暗暗地拧了下他胳膊,小孩受到惊吓,开始啼哭起来。
耿梅花恼得不行,但无计可施。
陈春莲冷眼看着她,无声地嗤笑了下,用手肘轻轻碰了碰自己女儿小芬。
小芬立即走上前,对着宋氏甜甜地笑道:“祖母,孙女可想您了。”
看着这两家人的表演,宋氏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再这样教孩子,你们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耿梅花和陈春莲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皆是不服气的神情。
宋氏摇了摇头:“我要歇息了,你们回去吧,以后不必再来。”
这两对夫妇还想再纠缠,被站立在一旁的卢氏让下人给拦住了。
她淡淡地说道:“送客。”
说完,扶着宋氏去了内宅。
由于卢氏衣着俭朴,而宋氏则是一身珠光宝气,这在孙家人看来,他们夫妇绝对是图宋氏的钱财。
两对夫妇重新商量过后,把宅子主人告上了官府。
因不知男主人姓什么,于是状纸上写的是卢氏。
卢氏被官差带到衙门,莫名其妙。了解缘由后,仍是感到不解。
县令问堂下跪着的卢氏:“宋氏为何不来?”
卢氏抬起头,态度不卑不亢:“昨日带母亲出外踏青,受了风寒,今日实在不便出门。”
陈春莲用手指着她骂道:“你撒谎,分明是想把母亲藏起来。”
县令姓蔡,觉得这个案件着实是新鲜,怎么会有人争着抚养别人的老母亲呢?
瞧着卢氏有点面熟,问道:“既然此案涉及你夫君的母亲,为何他不前来?”
卢氏笑了笑:“拙夫事务繁忙,上月他回家探母,临行前交代民女,说赡养母亲也有蔡老爷您一份,让我有事便来找您。”
孙家的人听懵了,这是怎么回事?
宋氏怎么又成了县令的母亲?
蔡县令没有说话,面色凝重,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陈春莲怕他被卢氏说动,急急说道:“卢氏这个妖女,尽说些疯话。”
蔡县令皱了皱眉,问卢氏:“请问你夫君尊姓大名?”
卢氏轻声道:“方勃焱。”
蔡县令吃惊,赶紧让人赐座:“原来是方夫人,请恕在下眼拙。”
卢氏摇了摇头:“我还得回去照顾母亲。夫君说,如今蔡老爷是此地的父母官,还请记得当年的誓言。”
蔡县令面露惭愧之意:“下官定会照办。”
送走卢氏,蔡县令当即令衙役将孙家这两对夫妇五花大绑起来。
孙家两兄弟各打二十大板,而陈春莲和耿春花则各为三十大板,入狱五年。
孙家两兄弟拼命喊冤。
蔡县令瞪眼过去:“有何冤枉?当年若不是念慈师父出手相救,你们母亲就要被这两毒妇害死。”
“知道母亲受了委屈不出来维护,还要加以陷害,简直猪狗不如。再加二十大板!”
事后,有衙役不解,偷偷问师爷:“方勃焱是谁?”
师爷白了他一眼:“上月才赴任的知府大人,这你都不知?”
“什么?孙家人竟然敢告知府夫人?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不过,衙役还是不明白,“可是,为何他们争抢同一个母亲?还有,为何方夫人说,赡养母亲也有蔡县令一份?”
师爷一脸神秘的表情:“告诉你个秘密,方知府父母早逝,他由叔伯养大,你明白了吗?”
衙役听了懵懵的:“那他哪来的母亲?蔡老夫人不是在府里吗?”
“蠢笨如牛。”师爷不耐烦了,挥了挥手:“走吧走吧,快去做事。”
衙役不甘心,还想再问。
在暗处听了许久的蔡县令走了出来:“需要本官跟你详细解释吗?”
“小的不敢。”衙役打了个激灵,飞快地告辞走了。
被抓现行,师爷有些难为情,笑了笑。
“本官终于明白,为何方知府升迁如此迅速。”说完这话,蔡县令拂了拂衣袖,也走了。
师爷一脸的莫名其妙,“到底是为何?”
答案没人会告诉他。
其实吧,事情是这样的。
蔡县令名为蔡泽生,他和方勃焱相识是在赶考的路上,两人结伴一起*。
但走到此地地界时,却病倒了。身无分文不说,连口水都没得喝。
幸得宋氏及时相救,这才脱离了危险。
得知她悲惨的遭遇,方勃焱便认了她做母亲,说若能高中,必会回来赡养她。
见此,蔡泽生也拜了宋氏为义母。且立下誓言,有朝一日,若自己有能力,定会帮宋氏惩治不孝儿女。
几年过去,当日的誓言蔡泽生早忘之脑后,而方勃焱却记得清清楚楚。在此地买下了一个宅子,让妻子过来照顾。
那日,蔡泽生去探望宋氏,意外得知了一件事。此次方勃焱能在几位强有力的候选人中胜出,顺利升任知府,完全是靠了宋氏的帮助。
懂岐黄之术的念慈师父,最擅长的是治疗妇人之疾。他们的顶头上司是位极其孝顺之人,因母亲莫名的病情每天烦忧不已,后来被宋氏治愈。
又听得宋氏说起自己的遭遇,上司对方勃焱的人品敬佩不已,立即拟了折子,举荐了他。
从方宅出来后,蔡泽生感慨方勃焱是个有福之人。
可是,方勃焱的福气,难道不是他自己应得的福报吗?
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凡事有因果,天道有轮回!
目录
明代成化年间,浙江嘉兴府长水塘地方,有对开豆腐坊的夫妇。丈夫叫孙培良,妻子宋氏,生了两双儿女。
孙培良的手艺好,人也和善,来店里买豆腐的客人很多。再加上宋氏勤俭持家,相较邻人,他们这个家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到两个儿子长大,先后为他们成了亲。大女儿孙大萍也嫁出去了,孙培良满心以为可以过安稳的日子。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给客人送豆腐时,他被街上一匹突然发疯的马踢伤了腰。
这马不知从哪儿跑来的,主人也找不着,没得赔偿。可他从此卧病在床,豆腐坊的生意也做不了了。
好在儿子都大了,拿了些本钱让他俩各自出去做点小生意。
长子孙世远的媳妇陈春莲,在嫁进孙家时,过了一段好日子。而次子孙世华的媳妇耿梅花嫁过来时,孙家付出的彩礼,以及给孙培良治病,多年辛苦攒下的积蓄被用得差不多了。
没钱,日子就会过得紧巴巴的。而这种生活,让陈春莲心有埋怨。此外,她对宋氏是有“月子仇”的。
据她自己讲,在生下长子孙大雷,坐月子期间,想吃家里的一只母鸡。而宋氏却不舍得,这直接导致她不到两年就没了奶水。
大雷没吃够奶水,身子骨就比别的孩子弱了一些。这让陈春莲对宋氏恨得不行,耿梅花一进门,便在她跟前说尽婆婆的坏话,
一点芝麻大的小事,会被她说成有西瓜样大。时间一长,耿梅花对宋氏同样也心存芥蒂。
但说实在的,宋氏挺冤枉的。陈春莲坐月子期间,她不但要照顾丈夫,还要服侍儿媳妇,好吃好喝地供着,任劳任怨。
陈春莲是家中独女,自小受父母宠爱,性子养得很娇气。认为自己为孙家生下了长孙,是有功劳的,要坐满四个月养身体。
这在别人家,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好脾气的宋氏一口答应了。
她是这么想的,儿子在外面奔波,顾不得回家照顾媳妇,她这个做婆婆,理应就要多付出一些。
那么,鸡的事情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家中的闲事,一向很难说得清道理的。
宋氏养了十多只鸡。陈春莲生以为这些鸡都归她一人享用,不然没有奶水好好喂养儿子。
到她四个月坐满,家中的鸡被她吃得还剩一只,遂要求宋氏也杀了,炖汤给她喝。
但这是只母鸡,很能下蛋。基本上一天一个,下的大多还是双黄蛋,宋氏就有些舍不得。毕竟,病中的孙培良也需要些营养补给。
于是,就去集市上买来两条鲫鱼和一块豆腐,熬成汤端给陈春莲吃。
陈春莲一看不是鸡汤,当即就拉下了脸。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从此,这月子仇就结下了。
宋氏每日忙进忙出,没有空去安抚儿媳的情绪。
甚至,她高估了陈春莲的胸襟,觉得进孙家有这么几年了,她应该能理解家里的窘境。
为贴补家用,宋氏经常到外头接些针头线脑的事,和小女儿孙少萍一起做。她每天忙得像陀螺,可日子还是过得捉襟见肘。
孙培良的病愈发严重,家里已经没有积蓄给他买药治病,就连买米的钱也成了困难。
两个儿子不是做生意的料,除了亏还是亏,躲在外面不敢回来见父母。
在这种情形下,恰好有媒婆上门来提亲,求娶孙少萍。
媒婆说的是十里外农户赵家的小儿子赵虎,给的彩礼还算丰厚。
对于赵家,孙培良夫妇两个都很熟悉,他们一家都是老实本分,会过日子的。商量过后,这门亲事很快就答应下来。
可孙少萍却不乐意,赵虎长得黑黑壮壮的,不好看。她自个儿相中的是邻居陈家的大儿子,此子陈文斌长得白净,还念过几年私塾。
孙少萍把自己的心意跟母亲讲,宋氏死活不答应。她了解陈家,不仅穷,陈文斌母亲为人还很泼辣,不好相处。而陈文斌的父亲呢?则很不正经,人品不行。
但这些事情,宋氏没有办法跟一个未出阁的女子讲,哪怕对方是自己的女儿。
孙少萍拗不过母亲,最后是带着怨恨从这个家嫁出去的。她认为父母就是图赵家的彩礼钱,所以才把自己嫁过去换钱回来。
过了两年,孙培良终于没能再熬下去,撒手人寰。
宋氏把仅剩的最后一点积蓄,体面地安葬了他。
但从此,她自个儿的苦日子也就开始了。
夫妇两个相守多年,丈夫去世,这对宋氏来讲,打击很大。
她犹如被抽了脊骨般,一下子就倒了。
卧床数日,家中的事情没人做,两个儿媳心中怨言很大。
孙家两兄弟在时,她们表现还过得去。吃饭时,会像模像样给宋氏端碗饭菜过去。
而等丈夫一出门,就没这么好看的脸色了。
一日三餐,不愿意餐餐都送,经常只送一餐。碗上面铺点咸菜,有时甚至是碗白饭。到最后呢,干脆都不愿意送了。
这俩妯娌间其实没那么团结,都是互相盯着对方,不愿意多做一点事。
陈春莲为了躲懒,想出了回娘家这个法子,把儿子大雷一并带走了。
有样学样,耿梅花也跟着照做。她宁愿帮娘家兄弟做一大堆事,也不愿意在婆家煮一顿饭。
宋氏知道指望不上这两个儿媳,强撑着起来做事。
慢慢地,身体开始复原。
对此,陈春莲洋洋自得,经常对外人讲宋氏就会装病。
“你们看,没人伺候,她不照样起来做事吗?难道还能把自个儿饿死不成?”
这话传到宋氏耳里,她感到心寒,但也没有办法,知道人老了,就是会受到儿媳嫌弃。
在陈春莲的教导下,大雷跟宋氏不亲厚,不愿意挨近她。
这点,耿梅花同样学到了,她也不让自己儿子小刚跟宋氏接近。
为了不让矛盾持续激化,孙家两兄弟回来时,宋氏提出了分家。
自己现在做得动事,不劳他们照顾。等做不动时,还望给口饭吃。
孙家两兄弟在各自妻子的撺掇下,早有分家的想法,于是欣然答应。
从此,宋氏自己住在一个小间里,一日煮一顿饭,当三餐吃。
孙大萍回娘家看到这情景,心疼母亲,想要找兄长说理。
被陈春莲拦住,骂她不懂规矩,没将自己这个嫂嫂放在眼里。
并且说,分家是宋氏提出的,他们只是接受而已。
宋氏也劝说大女儿,自己现在的生活清静,她觉得还不错。
生活中所有的矛盾和摩擦,宋氏全都忍下了,认为这样能够使家庭和睦平静。
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通过忍耐来化解。
有日吃完午饭,八岁的大雷约五岁的小刚出去玩。
宋氏看到了,担心天气炎热,他们会中暑,便好心劝说。
大雷出口骂道:“老虔婆,要你管。”
上前把她推倒在地,然后,带着小刚跑了。
边跑,嘴里还边骂道:“老虔婆要打人了,快逃啊!”
隔壁邻居看到,皱眉说道:“你家两个小孙子没人教吗?怎么可以这样对待长辈?”
宋氏苦笑,没有回答。
冷不丁的被孩子推了这么一下,摔到了腰,痛得很。她慢慢从地上爬起,回自己屋里躺着去了。
邻居说的话,正好被站在屋里窗口边上的耿梅花听到,她心中恼怒,认为是宋氏故意在败坏自己的名声。
大雷被陈春莲宠坏了,非常的顽皮,带着小刚去河边捞鱼。
玩着玩着,一只脚陷进淤泥,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用了些气力,结果另一只脚打滑,整个人就要跌倒。
慌乱之中,大雷紧紧扯住了小刚。
可小刚不过五岁,怎么可能承受住他的重量?
于是,两人一块跌倒进水里了。
偏巧岸边又没大人,等远处的人跑过来,把他两人捞起,就见这两孩子口鼻里都是泥沙,没了气息。
陈春莲和耿梅花哭得死去活来。
按理,耿梅花应该后悔自己没有拦住儿子,可她不是这么想的。而是把怨恨放到了宋氏身上,认为就是因为她无用,没有拦住孩子,才造成这个悲剧。
为了泄愤,她故意到陈春莲面前挑祸,把大雷说的话添油加醋告诉了她。而邻居说的,却只字不提。
陈春莲愤怒了,她发疯似地跑到宋氏房间,劈头盖脸地打她。
这样还不解恨,又把她从床上揪起来,扯住她的头发往墙上撞。
可怜宋氏不知祸出何处来,被打得满头满脸都是血。
耿梅花倒是没有想到陈春莲敢这么做,怕担责任,躲到一边去了。
这里的动静惊动了邻居们,不知发生了何事,纷纷过来相劝。
陈春莲去厨房拿了一把铁火钳,嘴里咆哮着,谁来劝就打谁。
一时之间,没人敢过来。
陈春莲对着宋氏的身上狠狠地抽,打得她蜷缩在地上,浑身颤抖着。
邻居当中有个屠夫,力气大,看不下眼了,冲过来推了陈春莲一下。
“你发完疯没有?人都要被你打死了。”
“她把我儿子害死了,我怎不能打她?”
陈春莲举着火钳冲过来要打屠夫,却被屠夫劈手抢过。
然后,照着陈春莲就是一巴掌,把她的脸都打肿了。
“你这人好不讲道理,若是你婆婆害死了你儿子,可以到官府去告她,但你不可以打人。”
陈春莲不回答,知道今日要吃亏,倒是冷静下来。
屠夫没再搭理她,让自己的老婆帮忙,一起把宋氏抬进屋里去。
出来后,他指着陈春莲恐吓她:“你再敢打人,我先把你送到官府去。”
陈春莲不敢回骂,她有些回过神了,弄不好自己着了耿梅花的道。
没言语,转身回了自己的屋。
邻居们以为这么闹腾过后,她不会再对宋氏怎么样,便都散了去。
哪知半夜过后,她又开始发疯。扯着耿梅花一道,把宋氏的嘴巴用破布捂住,将她拖出门外,要赶她走。
这闹腾的劲头,邻居看了都头疼。这里离衙门很远,不晓得该拿她怎么办。
最后,有位邻居出主意,二十里外有座尼姑庵,不如先把宋氏送到那里暂时住着,等她儿子回来,再看事情怎么处理。
庵里有位尼姑,法号念慈,为人善良,懂些岐黄之术。
不仅收留了宋氏,还把她身上的伤给治好了。
又养了些时日,宋氏的身体也慢慢好了起来。
听人讲,自己两个儿子回来了,便托人带信过去,说自己想回家。
儿子没有来,只有一封书信。在信中说,要回家可以,必须带上活着的大雷和小刚一起。
宋氏死心了,求念慈让自己留在庵中,从此不提回家的事。
孙家两兄弟也不管亲娘的死活,几年当中都没有来看过一眼。
孙少萍也没有来过,她至今对母亲有怨言。认为卖自己收赵家的彩礼,给爹治病还好说,问题宋氏肯定还贴补了两个兄长。如今落到这种下场,完全是她自作自受。
孙大萍倒是来看过宋氏几回,但她自家的条件不太好,也不想得罪两位兄长,对母亲的遭遇爱莫能助。
宋氏在尼姑庵里住了六七年后,念慈去世了。庵里来了年轻的新尼姑,宋氏不好再住下去,便在尼姑庵的附近租了一间屋子,搬了出去。
人们以为她从此就这样了,可能要等到老死的那一天,儿子才会过来给她收骨头吧。
哪知过了两年多,邓家两兄弟做了件让大家十分惊讶的事情。
他们把一位姓卢的女子告到官府,说她藏了自己的老母亲不归还。
大家惊得下巴都要掉地上了,宋氏怎么变成了香饽饽?而邓家兄弟怎么变得这么有孝心了呢?
其实吧,这事情还是跟陈春莲有关。
那日她去镇里的集市,走累了,便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歇脚。
正好遇上主人回家,一群丫鬟簇拥着一个身着华丽、穿金戴银的老太太从马车上下来。
她心里羡慕,觉得老太太面熟,仔细打量。结果大吃一惊,不正是宋氏吗?
等她们进去后,陈春莲有意无意向旁边邻居打听。得知老太太确实是姓宋,是这家宅子主人的母亲。
这就奇怪了,宋氏哪还有另外的儿子?
不过,听人说起过,念慈去世之前,把一手岐黄之术传给了她。
会不会是宋氏赚了大钱,置办下这个宅子。而有人为得到这宅子,就做了她的儿子呢?
她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回家就去找孙家两兄弟商量。
孙世远认为她说得有道理,专门跑一趟镇上,去向人细细打听那个宅子。
得知男主人经常不在家,住在宅子里的是他妻子卢氏和他母亲宋氏。
宋氏有一手岐黄之术,平日里会帮左邻右舍看病,但都不收取费用。
孙世远一听,觉得这个宅子里的宋氏,肯定是自己的母亲。
不知道母亲有钱还好,一旦知道了,这种好事岂能让别人得去?
这些年,他做生意就没成功过。陈春莲又生了两个孩子,家里相比母亲在时,更加拮据,这些年完全是靠岳丈家接济。
他兴奋了,立即去敲宅子的门。让门房传口信,说自己是宋氏的亲儿子。
门房进去传信,不一会出来,道:“老夫人说了,她只有我们主人一个儿子。”
孙世远还想再说点什么,人家却关了门,他碰了一鼻子的灰。
懊恼地回家,找弟弟商量此事该如何处理。
孙世华眼珠转了转:“给娘办个寿宴吧,她一高兴,肯定会原谅我们。只要原谅了,那宅子不就是咱们的了吗?”
办寿宴是需要花费钱财的,两个兄弟掏空了家底,又去向人借了些钱,这才在镇上找了个酒楼办下了几桌。
两家人带着各自的孩子,一起去请宋氏。这回倒是见到了,只是她不肯赴宴。
这两对夫妇苦苦哀求,宋氏不为所动,神情很冷漠。
耿梅花灵机一动,老人不都喜欢儿孙满堂吗?
便想把自己的小儿子推到她身边:“娘,这是您孙子。”
小孩从来都没有跟祖母见过面,此时畏畏缩缩地,不肯上前。
耿梅花暗暗地拧了下他胳膊,小孩受到惊吓,开始啼哭起来。
耿梅花恼得不行,但无计可施。
陈春莲冷眼看着她,无声地嗤笑了下,用手肘轻轻碰了碰自己女儿小芬。
小芬立即走上前,对着宋氏甜甜地笑道:“祖母,孙女可想您了。”
看着这两家人的表演,宋氏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再这样教孩子,你们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耿梅花和陈春莲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皆是不服气的神情。
宋氏摇了摇头:“我要歇息了,你们回去吧,以后不必再来。”
这两对夫妇还想再纠缠,被站立在一旁的卢氏让下人给拦住了。
她淡淡地说道:“送客。”
说完,扶着宋氏去了内宅。
由于卢氏衣着俭朴,而宋氏则是一身珠光宝气,这在孙家人看来,他们夫妇绝对是图宋氏的钱财。
两对夫妇重新商量过后,把宅子主人告上了官府。
因不知男主人姓什么,于是状纸上写的是卢氏。
卢氏被官差带到衙门,莫名其妙。了解缘由后,仍是感到不解。
县令问堂下跪着的卢氏:“宋氏为何不来?”
卢氏抬起头,态度不卑不亢:“昨日带母亲出外踏青,受了风寒,今日实在不便出门。”
陈春莲用手指着她骂道:“你撒谎,分明是想把母亲藏起来。”
县令姓蔡,觉得这个案件着实是新鲜,怎么会有人争着抚养别人的老母亲呢?
瞧着卢氏有点面熟,问道:“既然此案涉及你夫君的母亲,为何他不前来?”
卢氏笑了笑:“拙夫事务繁忙,上月他回家探母,临行前交代民女,说赡养母亲也有蔡老爷您一份,让我有事便来找您。”
孙家的人听懵了,这是怎么回事?
宋氏怎么又成了县令的母亲?
蔡县令没有说话,面色凝重,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陈春莲怕他被卢氏说动,急急说道:“卢氏这个妖女,尽说些疯话。”
蔡县令皱了皱眉,问卢氏:“请问你夫君尊姓大名?”
卢氏轻声道:“方勃焱。”
蔡县令吃惊,赶紧让人赐座:“原来是方夫人,请恕在下眼拙。”
卢氏摇了摇头:“我还得回去照顾母亲。夫君说,如今蔡老爷是此地的父母官,还请记得当年的誓言。”
蔡县令面露惭愧之意:“下官定会照办。”
送走卢氏,蔡县令当即令衙役将孙家这两对夫妇五花大绑起来。
孙家两兄弟各打二十大板,而陈春莲和耿春花则各为三十大板,入狱五年。
孙家两兄弟拼命喊冤。
蔡县令瞪眼过去:“有何冤枉?当年若不是念慈师父出手相救,你们母亲就要被这两毒妇害死。”
“知道母亲受了委屈不出来维护,还要加以陷害,简直猪狗不如。再加二十大板!”
事后,有衙役不解,偷偷问师爷:“方勃焱是谁?”
师爷白了他一眼:“上月才赴任的知府大人,这你都不知?”
“什么?孙家人竟然敢告知府夫人?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不过,衙役还是不明白,“可是,为何他们争抢同一个母亲?还有,为何方夫人说,赡养母亲也有蔡县令一份?”
师爷一脸神秘的表情:“告诉你个秘密,方知府父母早逝,他由叔伯养大,你明白了吗?”
衙役听了懵懵的:“那他哪来的母亲?蔡老夫人不是在府里吗?”
“蠢笨如牛。”师爷不耐烦了,挥了挥手:“走吧走吧,快去做事。”
衙役不甘心,还想再问。
在暗处听了许久的蔡县令走了出来:“需要本官跟你详细解释吗?”
“小的不敢。”衙役打了个激灵,飞快地告辞走了。
被抓现行,师爷有些难为情,笑了笑。
“本官终于明白,为何方知府升迁如此迅速。”说完这话,蔡县令拂了拂衣袖,也走了。
师爷一脸的莫名其妙,“到底是为何?”
答案没人会告诉他。
其实吧,事情是这样的。
蔡县令名为蔡泽生,他和方勃焱相识是在赶考的路上,两人结伴一起*。
但走到此地地界时,却病倒了。身无分文不说,连口水都没得喝。
幸得宋氏及时相救,这才脱离了危险。
得知她悲惨的遭遇,方勃焱便认了她做母亲,说若能高中,必会回来赡养她。
见此,蔡泽生也拜了宋氏为义母。且立下誓言,有朝一日,若自己有能力,定会帮宋氏惩治不孝儿女。
几年过去,当日的誓言蔡泽生早忘之脑后,而方勃焱却记得清清楚楚。在此地买下了一个宅子,让妻子过来照顾。
那日,蔡泽生去探望宋氏,意外得知了一件事。此次方勃焱能在几位强有力的候选人中胜出,顺利升任知府,完全是靠了宋氏的帮助。
懂岐黄之术的念慈师父,最擅长的是治疗妇人之疾。他们的顶头上司是位极其孝顺之人,因母亲莫名的病情每天烦忧不已,后来被宋氏治愈。
又听得宋氏说起自己的遭遇,上司对方勃焱的人品敬佩不已,立即拟了折子,举荐了他。
从方宅出来后,蔡泽生感慨方勃焱是个有福之人。
可是,方勃焱的福气,难道不是他自己应得的福报吗?
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凡事有因果,天道有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