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年间,杭州有个小伙子,姓孙名少阳。年方十九,生得俊秀,一表人物。
半年前,与朋友王程合伙在闹市区开了家果子店。
王程幼时脚受过伤,走路有点跛,故专门负责守店。而孙少阳则负责跑腿的事,比如去一些地方的果园,贩果子过来。
其实最初,孙少阳是不想开这个店的,这全是王程的主意。
王程和孙少阳是幼时的好友,原本都住在城郊。十三岁,王程与父母一道进了城。两人见面少了,便疏远了许多。
同样是半年之前,孙少阳进城办事,偶遇王程。被他拉去喝了一壶茶,两人东南西北地闲聊了一圈。
第二天,王程去孙少阳家中拜访,邀他一起开果子店。
少阳没答应:“我觉得这主意不妥。”
杭州城里,繁华得很。不管是大街还是小巷,到处都是卖果子的。他觉得租铺子卖果子,不如挑个担子走街串巷卖得实在。
王程见他不肯,便三番五次地上他家中劝说。
最后一次,说得真情流露。自己的腿脚不便,因这个原因,做劳力是不行的。还有,开店的本钱,还差一些。
说到这里,王程抹了一把眼泪。
“这日子过得难啊,家中还有父母,以及妻儿要养,我也是没办法。”
孙少阳从小就很善良,性子也要绵软一些。见他连泪水都流出来了,心一软,就答应下来。
每人出了十五两银子,认真选了个店铺,开了这家果子店。
两人都是初次做生意,最初不懂里面的门道,少不得花了好些冤枉钱。
卖果子其实挺磨人的,要保证果子在售卖时新鲜,贩果子之前,就得考虑清楚。
去果园的地方不能太远,一来一去耽搁的时间长,等果子运回到店里时,就已经不新鲜了。
而且,卖果子得需要些天数。运气好,一趟车的货,两、三天就能卖完。若运气不好,五、六天都不见得卖得完。
这不新鲜的果子谁会要啊,就算价钱再便宜,人们还要挑三拣四。
有的人边挑着,嘴里顺便还要埋怨一通:“烂果子。”
孙少阳在店里的时候少,遇到这样的客人。多是赔着笑脸,任人家说。
王程夫妇俩每天守店,许是见多了各色的人,麻木了。
心情好,只当没听见。心情不好,王程的妻子杨氏便骂回去:“有好果子呢,价钱高。”
被骂的人,有的不吭声,接着继续挑。有的人生气了,扔下手中的果子,转身就走。
每每这时,孙少阳都是垂手站在一旁,无话可说。
他与杨氏的关系处得也不好。
杨氏这人把钱看得重,心眼小,又喜欢猜忌别人。
店里的账,是她在管。常常怀疑孙少阳贩果子回来报虚账,故每回都要去别家店中打探果子的进价。
别人哪里肯说真话,随便说个数搪塞她,她偏就信了。
若那钱数高于少阳报的价,这事就算了。若低了,可不得了,她要揪住说个不停。任孙少阳怎么跟她解释,都不听。
少阳知道合伙的生意难做,但难做到如此份上,是他始料不及的。
别人家的店,都是一家人,账要好算些。
到他这里,难算。
果园都在城外乡下的地方,有的地方远,得在外面待几天。这食宿的钱,按理得与贩果子的钱算在一起报账。
起初是报了的,后来杨氏不肯,说话阴阳怪气,有意无意地说孙少阳从中落了钱。
少阳一笔账一笔账地给她算,她不看,也不听。反正,你报的账数目就不对。
对于杨氏的蛮不讲理,孙少阳找王程谈过。
王程也很为难:“你嫂子人不坏,就是那个脾气。你受些累,多担待些。”
没办法,孙少阳以后就用自己的钱贴补食宿,只向杨氏报贩果子的钱。
有的果子在采摘时,需得留一截枝叶,这样才能保证它的新鲜。
但这些枝叶在果子售卖时,又需提前剪去。一是留着枝叶不够讲究,二是人们会怀疑这些枝叶也卖了他们果子的价钱。
就这点,杨氏不高兴了。
“这批果子带着枝叶,进价与别家不带枝叶的是一样的。现在果子都卖同样的价钱,你自己算算,我们得亏多少本钱?”
少阳觉得很奇怪:“你是说隔壁李家吗?我进果子时,他与我一道,我看见他付钱的。”
杨氏嗤笑一声:“你自己心里清楚,我们不知道。”
言下之意,还是少阳在从中落钱。
少阳心直,不愿意受这冤枉。便去隔壁李家找掌柜,问清事由。
李掌柜一听,哈哈大笑:“我随口说着玩的。卖果子的人,连这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吗?”
少阳央求李掌柜到自己店里,去跟王程夫妇解释一番。
李掌柜答应了,依言照做。
等人走后,杨氏撇了撇嘴:“你这一去,就让李掌柜换了个说法,真行啊!”
孙少阳真是有苦说不出,没办法说理。
诸如此类的事,太多太多了。
自己跟他们提过几回,有些果园是可以送货上门的,不如与他们合作,这样价钱就清清楚楚。
杨氏不肯,说送上门的果子,价格高,不划算。不如自己去贩果子,就是费些劳力而已。
少阳争不过她,懒得再说。
最初答应合伙时,因为涉及到钱财,他和王程谈得还比较透彻。
合伙做生意就是这样,很多事情不说清楚,后面就会有很多麻烦。
当时,王程都答应得好好的。
可谁会想到,真正做起事来,完全不是当初谈妥的那样,麻烦的事情特别多。
而且,还有一点是少阳绝对没有想到的。
王程家真正做主的人,是杨氏。
所以,无论杨氏如何对待少阳,王程都是一声不吭。
这日,少阳从外面贩果子回来,正巧遇上他们两口子在吃饭。
杨氏忙不迭地将一碗肉藏了起来,桌上只留一碗炖萝卜。
孙少阳看见了没吭声,如往常一般将货卸下来,搬进屋里码放整齐。
平常王程夫妇守店,中饭和晚饭都是在店里吃,饭菜钱算在账上。
有时,孙少阳回来了,也会跟着吃一顿。
将店里的事情做完后,少阳掸去身上的尘土,去洗了把手。
王程叫他一起吃饭。
少阳看了一眼桌上的那碗萝卜,摇了摇头:“家中有事,我先走了。”
在街上,他买了几个包子,边走边吃。
开店半年,从未领过一个月的工钱,还要往里倒贴贩果子花费的食宿钱。
而且,至今他连店里的账簿都不曾看到过。
问杨氏要过几回,她推三阻四,就是不让自己看。只是说,月月都在亏钱。
如今这种情形,怎么想,都觉得没意思。
少阳的家,在城郊,路上需经过一片坟地。
他祖父、祖母的坟也在这里,再加上走习惯了,所以既使现在天黑了,他心里也不害怕。
隐约听见有人在唉声叹气,以为是谁在祭拜,少阳环视四周,没见到香烛的亮光。
皱了皱眉,欲加快脚步,叹气的声音又传了来,且这回还重了些。
寻声仔细瞧去,原来是位老翁靠在一座坟墓边。
月光下,老翁的脸依稀可辩。
少阳知道他,一位拾荒的老人,在果子店门口见过几回。
心道,他怎么上这来了。
又见他脸色苍白,估摸着定是饿极了,赶紧从袖子里拿出剩下的一个包子。
急步走到老人跟前,蹲了下来:“大爷,这包子还有余温,给您。”
老人很疑惑:“你看得见我?”
少阳说道:“月光这么亮,我怎会看不见你呢?”
又把包子往前递了递:“您赶紧吃。”
老人点了点头,接了过去:“小伙子,你真是个好人,给过我几回东西吃了。”
少阳憨厚地笑了笑:“都是顺手的,正好身上有。”
又问:“您是不是走不动了,家住哪?我背您回去。”
老人摇了摇头:“我一拾荒的人,走哪都是家。你自个儿快回去吧,别在此耽搁了。”
见他没动,挥了挥手:“去吧,别管我,我歇一歇就好。”
少阳应下:“那好,我先走了。
站起身,无意间地抬头看了看夜空。有乌云遮住了半个月亮,没有先前那么亮了。
才转了个身,老人喊住他。
“你店里那个朋友,做人不厚道,你要小心他。”
“知道了。”
少阳谢过老人,琢磨着他这话的意思,大步朝家中走去。
透过稀疏的竹蓠芭,清晰地见到窗户处还亮着昏黄的灯光。
父母都还没睡呢,少阳心中一暖,加快了脚步。
见到儿子回来了,做父母的少不了又是一通啰嗦。
二老轮流埋怨了他一遍,还是老话常谈,无非是拿银钱做生意,结果每月贴钱又贴力。
孙母看着自己的儿子很心疼,自从开果子店以来,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
“别指望着王程跟小时候一样,人长大了,多少都会变些。再说,他家母亲就是个会算计的人,估摸着这些年,他多少学会了些。”
少阳心中很惭愧,他是个极其孝顺的人,不忍心父母为自己担心。安慰了几句,又把在路上想好的决定告诉他们。
“你们放心,明日我就去说散伙的事。”
孙母这才罢休,不再唠叨他,站起身:“我去给你热些饭菜端过来。”
少阳连忙拦住:“我在外头吃过了。”
陪着父母说些闲话,把路上见到的趣事都拿出来说,哄着他们高兴了,少阳才洗漱回屋睡觉。
第二天起床后,少阳吃过母亲煮好的早饭,便赶往果子店。
路过那片坟地时,他下意识地用目光搜寻了下,没看到有人。
心想,老人可能是先进城去了吧。
不过,总觉得怪怪的,好似哪里有点不对。
又仔细看了看,发现昨晚老人靠着的坟墓,是座新坟。
难不成,他的家人埋在这?
念头只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少阳没有多想,他在烦恼着如何开口跟王程夫妇说散伙的事。
口舌之争怕是免不了,而他对于这方面,又是最不擅长的。
到果子店后,先是做了些搬搬抬抬体力上的事,没客人时,少阳才把此事跟王程提及。
“我父母年纪大了,身边需要留个人照顾。我不在家,让他们很为难。”
王程轻描淡写的说道:“我还当什么事呢,你不是还有两个姐姐吗?让你父母随便住到哪个女儿家去,这事不就解决了!”
少阳皱了皱眉头,心里有些不高兴,他怎能这样说话。
“姐姐都出嫁了,家中尚有公婆要养,哪有精力再顾得了另外两位老人啊!再说,照顾父母,本就是我这做儿子的事,怎能推到出嫁了的姐姐那儿去?岂不是要让人耻笑。”
杨氏不高兴了,说道:“合伙开店,是签了合同的,以一年为期限。现在才过了半年,你怎能中途毁约呢?”
少阳解释道:“签合同是不假。但事先我就跟王程兄说过,若半年后我有事情,可以退出,这在合同上也写得清清楚楚的。”
杨氏语窒,眼睛瞪向自己的丈夫。
王程怕妻子责怪自己,忙跟少阳说道:“这样吧,你再辛苦些,去贩一车果子来。你这事说的突然,我腿脚又不方便,一时半会儿,也不知去哪找人接替。”
少阳叹了一口气,答应下来。
两天后,他把果子贩回来,又是一番搬运整理。弄妥当后,才跟王程提及那事。
这回,杨氏爽快得很,拿出账簿和算盘。
一阵噼里啪啦的拨珠声响过后,杨氏告诉他:“你还欠店里二十两银子。”
她这账是怎么算的呢?
首先,最初做生意时,由于少阳什么都不懂。果子进高了价钱,又或者得了不好的果子,卖不动,果子烂了,亏损了。这些损失,得算在少阳头上。和王程无关,他只负责卖果子。
其次,外头店里请人管账,是需要出工钱的。同样,她杨氏在这里做事,果子店理应也付一份工钱给她。
少阳听得目瞪口呆,自己出去的这两日,这夫妇俩着实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账簿是这两日理出来的吧?我读过书,也懂得记账。嫂子把以前的账簿拿出来吧,我来算一算。”
按理,这话说的没错。既然合伙做生意,哪能只一方看账簿,而另一方没得看呢?
可杨氏却像被踩着了猫尾巴似的跳了起来,指着少阳大骂。
说他不信任自己,疑神疑鬼,自己为这个果子店如何的付出,最后得到这样的结果。
说到最后,她自己还被自己感动得哭了起来。
这里的吵闹声,惊动了隔壁店铺和路过的人等,有喜欢瞧热闹的,故意在店门口留着不走了。
杨氏边哭还边拉着外头的人来评理,说少阳亏了店里的钱不算,还没有契约精神,签订的合同,说毁就毁。
隔壁店铺的人知道怎么回事,笑笑不吭声,走开了。
不知实情的好事者,则打抱不平,附和着她说了几句话。
杨氏就更加来劲了,一个劲地对着人家指着少阳骂。
这做人一旦没了底限,就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也什么话都敢说出来。
孙少阳对杨氏的做派,感到很头痛。
没有办法,大声说道:“我有没有毁约,合同上,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嫂子若觉得我做的不对,我们可以一起上公堂对质。”
杨氏一听心虚了:“要去你自己去,我是没那个功夫陪你去公堂。
这“理亏”的人,敢提出上公堂,而“有理”的,反而不敢去。围观的人不傻,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懒得再瞧热闹,都散去了。
王程眼珠一转,赔笑道:“少阳啊,我俩是一起从小玩到大的兄弟。你信哥一句话,本钱确实是早亏没了。现在你中途提出散伙,哥知道你的难处,不拦你。我就吃些亏,那二十两银子,我来承担,不用你给了。”
他这话说得好听,言辞还恳切。
少阳不是傻子,果子店亏没亏本,自己还会不知道吗?
这夫妇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自己投进去的本钱,是无论如何都拿不到了。为这点事真去公堂,又得花费更多的钱,不值当。
叹了一口气:“算了,我们的交情,就到此为止吧。”
说完这话,他看到王程面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笑,心中顿时明白,人家早没把自己当成朋友了。
回到家后,长姐孙梅也在,她是特意从城里回来看望父母的。
听少阳说完这些事情,她大怒:“你就是性子太软,从小受他欺负,大了还是这样。”
孙梅比少阳大几岁,看着他们长大的。
当即扯着弟弟,就要回城里,找王程夫妇算帐。
“走,我跟你一起去,把钱要回来。”
少阳拦住了她:“姐,这事情就算了吧。他夫妇二人这样做生意,长久不了的。”
孙父也劝孙梅:“你的脾气急躁,带着少阳过去吵架,一定会动手打起来。无论是哪一方被打伤了,都不是好事。”
孙母也来相劝,孙梅的怒火慢慢平息下来。
想了想,说道:“少阳,你贩果子有半年了,多少积累了一些经验。不如自己开一个店,本钱不用考虑,姐姐替你出。”
少阳点点头:“我也是想自己一个人单干,开店暂时不考虑。我先挑担走街串巷的卖,这样本钱小,也灵活些。”
开个店已经折进去十五两银子了,他哪里还敢再用家人的银钱。等自己多赚钱些后,再开店吧。
他的心理负担,家里人明白,也能理解,不再多言语了。
第二天,孙梅从家里取了十两银子给他送来。
少阳只肯取五两:“要不了这么多呢。”
孙梅把另外五两往他手中一塞:“你姐夫说了,等赚了钱,再还给我们。”
家里人的宽容和支持,让少阳心里很感动。
很快去置办了个独轮车,开始独自做起生意来。
他很吃得起苦,人又勤快,再加上肯花心思去琢磨生意上的事,故他的果子品种多,价格合适,比别人卖得要快上许多。
没有了合伙时的那些拘束,自己就能做主,这生意做得倒是挺畅快的。
有一天,他去乡下罗家村贩果子,见到几个孩童在河边玩耍。
突然,一个孩童不慎掉落水中。其余几个,慌忙的去拉他。
河边泥滑,拉扯中,有两个也被带入水里。
另外两个见势不妙,赶紧飞奔回去叫大人来。
在这危急时刻,少阳扔下独轮车,连衣裳也来不及脱,跳下河里去救人。
他的水性好,手臂的力气也大,将孩子一一救起。
等大人们赶来时,那三个孩子虽一脸的惊慌,但都好好的坐在地上。
少阳也坐在地上,一身水淋淋的,直喘着气。
这个村子的人,种果树的多,有几家人认识少阳,纷纷上前感谢他。
最先落入水的那个孩童,父亲叫罗荣刚,他家的果园最大。
向少阳拱了拱手:“兄弟,你是我小儿的救命恩人。到我家中坐一坐,把湿衣服换了去。”
少阳也不客气,推了独轮车,跟了去。
罗妻赶紧去打酒,又杀了家里的一只肥母鸡招待客人。
另外两个落水孩子的父亲,其实是罗荣刚的本家兄弟。他们带着礼物上门来感谢,被少阳笑着拒绝了。
“不是什么大事,谁看到了都会去救。”
他纯朴善良的心性深得罗家人的欣赏,当即表示,以后少阳来贩果子,一定会是最便宜的价钱。
鸡没那么快炖熟,罗妻拿了些果子,又拿了个攒盒过来,让少阳先吃点。
攒盒里,放的是各式的蜜饯,有桃、杏、梨、枣等等,带着鲜果的原色,质地透明,瞧上去份外诱人。
少阳本是客气地拿了块吃,吃完后,却发现还有一股清香残留在嘴里。他觉得这蜜饯的味道比城里的要好,忍不住问罗荣刚是如何制作的。
罗荣刚觉得这不是什么新鲜事,随意说道:“我们不但种果树,还养蜂蜜。卖剩下的果子吃不完,便用蜜浸了,做成蜜饯,给孩子当零嘴儿。这东西耐放,存妥当了,放上一年都没问题。”
最后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让少阳心里顿时生起了一个主意。
“罗哥,你家蜜饯还剩多少?这回我得些去,拿到城里看好不好卖。”
罗荣刚有些为难:“这自个儿家里做蜜饯,让孩子吃着玩的,能做多少啊。”
他另两个本家兄弟说道:“我们也有些,现在就去拿。”
正愁没什么东西回报人家呢,正好,家中的蜜饯起上作用了。
两人把家中的蜜饯拿过来还不算,桌上有煮好的菜,也一并端了过来。
罗妻细心的将这些蜜饯分类,用油纸包好,最后用大竹篮装了给少阳。
“我们都是本家人,做蜜饯的法子相类似,口味不会相差很大。”
少阳接过,点头感谢。
鸡炖熟了,罗妻又去炒了几个菜,招呼着众人吃饭。
一顿酒足饭饱之后。罗家人送了一车果子给少阳。
少阳要付钱,罗家人死活不肯收。
罗荣刚说道:“我们家三个孩子的性命,这一车果子可抵不上。”
少阳无奈,只得接受他们的谢意。
回城后,少阳先去卖果子。卖完果子,又去买了些油纸回家。
然后将那一大竹篮蜜饯,分成小包,每包半斤。上面做好标识,是哪一种。
第二天,他将这些蜜饯拿到戏园子那儿去卖。
本是试一试,没想到出奇的受欢迎。
两刻钟都不到的时间,蜜饯全部卖没了,还有人过来问他要。
少阳傻了,这买卖好做呀,比卖果子还赚得多。
很快,他就又去了一趟乡下,找到罗荣刚,跟他商谈做蜜饯的事情。
罗荣刚见自己能帮到恩人,心里很高兴。
“东西便宜给你,你要多少,我便做多少。若卖不出去,都算我的,退回来给我,不能让你亏钱。”
少阳听了很感动,与王程合伙做生意,有亏损都让自己来承担。而罗荣刚则不然,跟他没关系,他都要揽了去。
遂笑道:“无妨,先做些出来,亏了我能接受。到时销路好了,我们大家再一起商量,怎么把这生意做大来。”
生意场上,也是要讲义气的。有钱大家一起赚,待人宽厚,生意才会越做越好。
罗荣刚听了少阳的话,同样也是感动又欣喜。
开果园,不是一定就会赚钱,也会有亏损的风险。如果照少阳这么说,变通一下,或许就能赚到更多的钱,这何乐而不为呢?
当即,爽快地应下,也爽快地去做这些事。
接下来,有关生意方面的一切事情,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蜜饯卖得很好,茶楼、酒楼、戏院等,但凡要蜜饯的地方,首先就来找孙少阳。
市场上不是没有蜜饯,有,但味道不如这家。
很快,少阳立即租了一个店铺下来,同时卖果子和蜜饯。
最初没帮手,请了父母过来帮忙,自己还是满城的跑。
没空去拿货,罗家的人会专门送过来。
不到半年的功夫,他换了一个大商铺,里头的东西更多了。
舍不得让父母劳累,另外请了三个伙计。
罗荣刚在罗家村搞了一个蜜饯作坊,有专门的人做这些事情。他家的蜜饯只供应孙少阳一家,且签订了合约。
起初,少阳怕自己销量不够,耽误别人赚钱,让他们也可以把货卖给其他的客户。
罗荣刚不肯:“钱是赚不完的,我们做不了那么多,只供你一家。你这人讲义气,宅心仁厚,与你打交道,我们放心。”
末了,又添上一句:“当然,你不用担心你的货不够。你要多少,我们尽己之力,供应多少,不拖你的后腿。”
孙少阳再一次被感动到了,自己何德何能,居然交到了这么好的朋友。
同时,他也感到肩膀上的压力。
罗荣刚不计较钱,但自己不能真的就让人吃亏。
作坊里的伙计总是要发工钱的吧,没有人会嫌自己的钱赚得多。
所以,那段日子,孙少阳白天夜里都在想着如何把生意做好,将销路拓宽。
一年后,少阳又开了两家分店。其中一家,他交给长姐孙梅打理,所得利润归她所有。
有时候,一个人的好运气来了,用门板都挡不住。
经常与罗家来往,偶然见到了罗荣刚在城里的表妹江雅清。她比少阳小三岁,长得明眸皓齿,清丽绝俗。
多少人踏破了江家的门槛,都没把人娶走。偏巧她就瞧上了孙少阳,还非他不嫁。
江家长辈发了一通牢骚,说月老喝醉了酒,搭错了红线。
但埋怨归埋怨,最后没有办法,只有让孙少阳娶了江雅清。
江家世代从医,家大业大,他家做的枇杷膏和秋梨膏在城里很有名气。
雅清在娘家时,就会做这两种膏。经过江父的允许,嫁到孙家后,有时也会做些,放到店里售卖。
少阳怕自家货品太杂,辱没了江家药堂的名声。便特意在离药堂偏远些的地方,另外买了一个铺子,专售江家的枇杷膏和秋梨膏。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每月所得的利润,少阳主动让雅清送一半回娘家。此举,让江家人对他赞不绝口。
生意人,大多是以利益为重。他能不钻到钱眼里去,做事识大体,实属少见。
后来,江父又教了雅清在枇杷膏和秋梨膏的配料方上,如何变通,以此做出更多的品种。这家店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大。
人们羡慕少阳,说他不仅娶了个天仙,还顺带着娶了个财神爷回家。
确实,自从娶了雅清,少阳自己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好。
在江家的帮衬下,蜜饯不止只销杭州城,就连周边的城镇,甚至更远地方来的商人,都到这里来要货。
孙家的人,一提这事,就笑得合不拢嘴。都说祖坟冒青烟了,让少阳娶到了一位好媳妇。
知道少阳如今发了大财,买了房子,又买了店铺。王程羡慕得很,来找过他好多回。
原来的果子店早关门了,夫妻俩天天在家吵架,杨氏逼着王程前来询问少阳发财的秘密。
做生意讲门路,没有门路,只能在旁边干羡慕。
所以,王程即使心中一万分的不愿意,也要硬着头皮前来。
第一回来,没见到少阳的面。少阳太忙了,不是天天守在商铺里头的。
王程又来了两回,还是没有见到。心里就有气了,以为少阳故意给自己难堪。
有心不想再来,杨氏又追着他不放。
又来了两回后,终于见到了少阳的面。
听明白他的来意后,少阳点了点头。
“枇杷膏和秋梨膏的生意,是雅清的,我做不了主。果子的生意,你自己懂,不用我说。蜜饯这块,很多家的确都是从我这里拿货,价钱大家都一样。我们欢迎大宗的批发生意,买得多,价钱自然也要便宜一些,”
这点,王程之前就了解清楚了,但是他并不想和别人一样。
“少阳啊,我最近生活困难,上有老,下有小的。你能不能念在以往的交情上,帮我一把,给我最优惠的价钱?”
他想要的,是以最少的量,得到最便宜的价钱。打个比方,他只买两斤,每斤的价钱要跟别人买一百斤的单价相同。
这怎么可以呢?
少阳没有答应他,心里非常清楚,有的人,你对他一分好,他会以十分来回报。而有的人,你即便掏心掏肺给他,他都会对你不屑一顾。
极度自私的人,从来都认为,你本就应该对他好。
王程夫妇就是如此,少阳不想惯着这种人。
“这一行的规矩定下了,便不能破。你也是做生意的人,懂这些的。”
王程不死心,又追问少阳是从哪里拿到的货。
“你我从小一块长大,这个总不该瞒着我吧。你不好意思破行规,我去磨他们。”
本是试探地问询,以为少阳定是不肯说。
哪知他笑了笑,淡淡地说了一句:“罗家村。”
王程欣喜若狂,立即告辞离去了。
孙少阳的货是从哪里得到的,早就有人打探到了,在这个行业,不是秘密。
王程只是想更加确定一下,没想到他就这么轻易地告诉了自己。
心里闪过几分得意,孙少阳这小子,即便是发财了,还和以前一样好哄。
自从罗荣刚的蜜饯坊红火起来后,罗家村里开起了好几个类似的小作坊,甚至周边村子也有,都打着罗家蜜饯的名号。
一个小小的蜜饯生意,竟然让几个村子的人都脱去了贫困,这让当地官府高兴不已,为此还特意奖赏过孙少阳。当然,这是题外话,不提。
当王程和杨氏找寻到罗家村时,除了罗荣刚那个蜜饯坊闭门谢客外,其余的都对他们敞开了大门。
价钱方面,与孙少阳店里的是一样。
王程和杨氏两人走到一旁商量。
王程说:“这里的蜜饯也不便宜,不如就去少阳店里拿货吧。”
杨氏不同意:“我为什么要拿钱给他赚,不能便宜他,就是不去他店里拿货,气死他。”
接着,转过身,她就走到一家看顺眼的作坊,开始跟人讨价还价。
掌柜不同意让利,她就赖着不肯走。
“我们大老远的跑这里一趟不容易,城里有货我们都不要,特意寻到你这里来的。”
掌柜的嘴角微微翘起,笑得有些高深莫测。
“拣满二十斤,少一文。一百斤起批,低于这个数就不要拿了。”
杨氏还想讨价还价,别人轻蔑地摆了摆手。
“要就要,不要就离开,我这里每天要卖几千斤。”
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天晓得。
孙少阳把蜜饯卖火了以后,同行的人探得他进货的渠道,不少商人涌入了罗家村。
罗荣刚那家是不会卖货给其他人的,于是便宜了周边的小作坊。
村民见惯了这些商人,个个都变得有些小聪明了。知道随便说句大话,就能哄住人。
果然,杨氏见掌柜招呼其他人去了,不再理自己,心里就有些着急。
赶紧拣了六样,每样要八十斤,又随便凑了二十斤,一共是五百斤。
她心中的盘算是,跑这里一趟不容易,进少了不划算。既然都是要付人车钱,那就多带一些货回去。
付了钱后,美滋滋地带着这五百斤货和王程一起坐驴车回去了。
杨氏早瞧中了一间小铺子,租金不贵,离家又近。
“知道了孙少阳发财的秘密,以后我们就不用担心赚不到钱了。”
把心里的主意跟王程一说,王程赞同。于是,夫妇二人憧憬起美好的未来生活。
只是,杨氏尝过了这家的蜜饯,却忘了尝孙少阳那里的蜜饯。
或者说,是从不屑于尝吧。
在她心里,始终认为孙少阳是她的手下败将。
杨氏自诩精明,在亲戚当中,从没吃亏上当过。
素不知,真正的精明是不动声色,看着对方入套,就像卖蜜饯给她的那个掌柜。
他们夫妇二人是没想过,孙少阳的蜜饯之所以卖得火,不在于是到罗家村这个地方进货,而是在于他家蜜饯独特的味道,以及专供他一家的蜜饯作坊。
东西以独特为稀奇,在市场上诸多家的蜜饯当中,只有孙少阳家的与众不同。
罗荣刚家的蜜饯制作,在配料上到底还是和别家的不一样。
这事情说起来,与江家又有些渊源。
当初罗妻做蜜饯,是为了给自家孩子吃。但又怕小孩子贪吃多了,肚子不舒服。于是,过年去拜访江家,送上自己做的蜜饯时,顺便问了问江家老爷子这个问题。
前面说过了,江家世代从医,而老爷子的医术又更为精湛。他教了罗妻对付的办法,罗妻回家试过,确实可行。
这个法子,她后来又告诉了罗荣刚本家那两个兄弟,因为家中都有差不多大的孩子。
罗荣刚的蜜饯作坊开始红火时,又把这两个兄弟也拉了进来,秘密共守。
孙少阳既是他们孩子的救命恩人,又是江家的女婿。没有谁会去忘恩负义,也没有谁愿意去得罪江家。
所以,罗家几个兄弟自觉地和孙少阳“捆绑”在一起,抱团共同发财。
这里头的道理,是王程夫妇租了铺子下来,货却卖不出去之后,才慢慢弄清楚的。
五百斤蜜饯,除了自家人吃了两斤,其余的放铺子里卖。
两个月过去了,只卖动了三斤,还是过年时一户人家买年货晚了,到这里随便买了点。其余的时候,都是无人问津。
这两夫妻急了,怕货全砸在自己手里。又过了一个月,杨氏熬不下去了,逼着王程一起,去找孙少阳。
这回,他俩学乖了,摆出求人的姿态。
少阳照例不在铺子里,接待他们的是商铺里的一个伙计。
听说是罗家村的货,价钱又可低上一半后,伙计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这么点东西,你们就留自家吃好了。一天吃上个两、三斤,也很快就吃完了。”
伙计见习惯了大买卖,压根就看不上这么一点东西。
他无心地顺嘴这么一说,可把王程夫妇气坏了。
自家又不是大户人家,这小门小户的,哪里舍得每天吃两、三斤蜜饯?
他俩认定孙家铺子的人瞧不起自己,故意拿话来作贱。自此,两人将孙少阳恨上了。
所以说,君子重情不忘恩,小人重财记人过。店里的这个伙计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话,为孙家商铺埋下了一个天大的隐患。
半个多月后,雅清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少阳的父母高兴得很,孙母忙前忙后,照料媳妇坐月子。
他们把小孙子看得很重,婴儿的身旁,时刻不能离人。这个重任,被孙母交给了少阳的父亲。
清明节到了,他们抽不出空,就让少阳一个人前去扫墓。
少阳天天忙的很,有时还要去外地。父母的交代,记是记下了,但不是记得很牢。
这日下午,他正在准备明天出外需带的东西,突然就把扫墓这事给记起来了。
清明扫墓,前三后四都可以,今日是第二天。
少阳想着,明天出去后,不知事情会办得如何,能不能及时赶回来,不能确定。最稳妥的,还是今日去墓前祭拜。
飞快的将手头上的事情理了理,出外去街上了买了好些纸钱、香烛,又带足了祭品,匆匆忙忙往城外赶去。
乡下早年的墓地,都是没有碑牌的,完全靠记忆寻找自家先人的坟。
少阳找到后,在坟前把祭品摆下,点燃了香烛。
正准备烧纸钱时,被人叫住了。
“少阳,你在给谁烧纸钱?”
孙少阳转过头,是父母家隔壁的李婶。
憨厚地一笑:“给我祖父呢。”
李婶往旁边看了看,笑道:“你再仔细瞧瞧。”
少阳心里纳闷,也随着她往周围看了看。
还真的弄错了,祖父的坟还在旁边。
有些不好意思,随口问道:“李婶,这是谁家的坟啊?”
李婶答道:“不是我们这的,一个拾荒的外地人。不知怎的走到了这里,人突然就没了。”
又想起了什么,说道:“这人……还是你父亲买了副棺木,帮忙安葬下去的。他没跟你说过吗?”
少阳挠了挠头:“没有呢。”
李婶又与他说了几句话,便走开,做她的事情去了。
少阳心想,难怪这坟会与自家的挨着这么近,原来还有这么一件事情在里头。
又想起几年前见到的那位拾荒老人,自那夜遇上,后来就再没见过,也不知他现在怎样了。
心中有些感慨,无家可归的人,真的很可怜。人没了,就算安葬下去了,清明连个为他们祭拜的人都没有。
他这么想着,还是把手中的纸钱点燃了。
今日幸得东西带得多,将祖父母的匀些出来给这座坟的主人,想必祖父母不会责怪自己。
烧完,又跪下来,认认真真地磕了三个头。在坟上挂了纸幡,然后,再去孙家的坟墓前祭拜。
傍晚,回家吃过饭后,他把这事跟家里人说了。
父母亲没有笑话他上错坟,只说:“其实,我们每次去扫墓,也会顺带着烧些纸钱给他。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其实很可怜的。”
孙父又把当时遇到老人时的情形说了一遍,少阳这才勉强把自己认识的拾荒老人,与父亲说的联系到了一块。
不禁唏嘘,原来是认识的人。
心下决定,以后自己再去扫墓,定要为老人多烧些纸钱。
这日夜间,少阳忽得一梦,梦见一位官人,幞头象简,立于面前。
说道:“后生,可还记得我?”
少阳定睛一看,这官人的像貌眼熟。细细一想,可不就是那位拾荒老人吗?
见他衣衫光鲜,心下欣慰:“记得记得,您现在日子过得可还好?”
官人捻须,但笑不语。
少顷,开口说道:“这几日,小心火灾。”
说完,就隐去不见了。
少阳猛然惊醒,坐起身,心里疑惑不已。
雅清因在坐月子,白天睡多了,夜里睡眠浅。也跟着醒来,问他何事?
少阳便一一说了。
雅清让他多注意些,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少阳点点头:“我知道,你好好歇息。”
清明节期间,有的人老家很远,回不去祭拜,便会在街边给亲人烧些纸钱。
烟雾缭绕在空中,经久不散,若哪里起了火,一下子是分辨不出来的。
左思右想后,披上衣服出去。嘱咐父母照顾好雅清和婴儿,自己则去了商铺,叫醒看门人,让他们这几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一夜无事,少阳仍是不敢掉以轻心。
本来已与人约好出外办事的,这回也不去了。让商铺管事去跟人说一声,免得人家久等。
少阳坐在商铺里想了许久,便出外找他姐夫去了。
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雅清还在坐月子,身体虚弱。少阳不放心,这日开始,大部分的时间,都守在家里。
清明节过去的第二天夜里,快到九点时,少阳以为又会像前几日那般无事,正要催着父母先去睡觉,哪知有人来叩门了。
来者是店里的伙计,他大口喘着气,面上有些慌乱,又带着兴奋。
等他把气喘匀了,才道:“掌柜,有人来店里放火了。”
这话让孙家的人大吃一惊,居然还真的有火灾。
没等少阳开口问,伙计笑道:“不过,被衙门里的人全抓走了。那真是神兵天将啊,不知从哪儿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少阳笑了笑,没解释,给他递了一杯水,润润嗓子。
心里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睡个安心觉了。
第二天中午,少阳的大姐夫,也就是孙梅的丈夫登门来了。
他是衙门里的捕头,昨天那纵火的两个贼,就是他带着衙役抓住的,可算是立了一功。
纵火贼跟少阳没仇,是被王程夫妇花了钱指使的。
那几百斤蜜饯,没人愿收,他家吃又吃不完。夫妇二人怀疑是少阳故意使计,骗他们去罗家村进货的,因而恨死了孙少阳。
这事,跟少阳一点关系都没有,因而官府并未传唤他。
县太爷审问了一番后,将王程夫妇和两个纵火贼一起关入了大牢。
这犹如天助的事情,不知怎么的就传开了。
有人说,少阳夜里梦到的,就是本地的城隍之神。
且这说法,越传越玄乎。
在城里传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少阳耳朵里,不禁笑道:“管他是人是神,反正一个人多做些好事,终究对自己会有好处。”
后来,江雅清又为他生了三子一女。其中两子,一路高登,高升,官至二品。
孙少阳与江雅清夫妇二人,寿享九旬。其子孙后代昌茂,家道殷富不绝。
生活是很真实的柴米油盐,一箪食,一瓢饮。谢谢您的阅读!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我点个赞,再点个“在看”,特别感谢!
目录
明朝宣德年间,杭州有个小伙子,姓孙名少阳。年方十九,生得俊秀,一表人物。
半年前,与朋友王程合伙在闹市区开了家果子店。
王程幼时脚受过伤,走路有点跛,故专门负责守店。而孙少阳则负责跑腿的事,比如去一些地方的果园,贩果子过来。
其实最初,孙少阳是不想开这个店的,这全是王程的主意。
王程和孙少阳是幼时的好友,原本都住在城郊。十三岁,王程与父母一道进了城。两人见面少了,便疏远了许多。
同样是半年之前,孙少阳进城办事,偶遇王程。被他拉去喝了一壶茶,两人东南西北地闲聊了一圈。
第二天,王程去孙少阳家中拜访,邀他一起开果子店。
少阳没答应:“我觉得这主意不妥。”
杭州城里,繁华得很。不管是大街还是小巷,到处都是卖果子的。他觉得租铺子卖果子,不如挑个担子走街串巷卖得实在。
王程见他不肯,便三番五次地上他家中劝说。
最后一次,说得真情流露。自己的腿脚不便,因这个原因,做劳力是不行的。还有,开店的本钱,还差一些。
说到这里,王程抹了一把眼泪。
“这日子过得难啊,家中还有父母,以及妻儿要养,我也是没办法。”
孙少阳从小就很善良,性子也要绵软一些。见他连泪水都流出来了,心一软,就答应下来。
每人出了十五两银子,认真选了个店铺,开了这家果子店。
两人都是初次做生意,最初不懂里面的门道,少不得花了好些冤枉钱。
卖果子其实挺磨人的,要保证果子在售卖时新鲜,贩果子之前,就得考虑清楚。
去果园的地方不能太远,一来一去耽搁的时间长,等果子运回到店里时,就已经不新鲜了。
而且,卖果子得需要些天数。运气好,一趟车的货,两、三天就能卖完。若运气不好,五、六天都不见得卖得完。
这不新鲜的果子谁会要啊,就算价钱再便宜,人们还要挑三拣四。
有的人边挑着,嘴里顺便还要埋怨一通:“烂果子。”
孙少阳在店里的时候少,遇到这样的客人。多是赔着笑脸,任人家说。
王程夫妇俩每天守店,许是见多了各色的人,麻木了。
心情好,只当没听见。心情不好,王程的妻子杨氏便骂回去:“有好果子呢,价钱高。”
被骂的人,有的不吭声,接着继续挑。有的人生气了,扔下手中的果子,转身就走。
每每这时,孙少阳都是垂手站在一旁,无话可说。
他与杨氏的关系处得也不好。
杨氏这人把钱看得重,心眼小,又喜欢猜忌别人。
店里的账,是她在管。常常怀疑孙少阳贩果子回来报虚账,故每回都要去别家店中打探果子的进价。
别人哪里肯说真话,随便说个数搪塞她,她偏就信了。
若那钱数高于少阳报的价,这事就算了。若低了,可不得了,她要揪住说个不停。任孙少阳怎么跟她解释,都不听。
少阳知道合伙的生意难做,但难做到如此份上,是他始料不及的。
别人家的店,都是一家人,账要好算些。
到他这里,难算。
果园都在城外乡下的地方,有的地方远,得在外面待几天。这食宿的钱,按理得与贩果子的钱算在一起报账。
起初是报了的,后来杨氏不肯,说话阴阳怪气,有意无意地说孙少阳从中落了钱。
少阳一笔账一笔账地给她算,她不看,也不听。反正,你报的账数目就不对。
对于杨氏的蛮不讲理,孙少阳找王程谈过。
王程也很为难:“你嫂子人不坏,就是那个脾气。你受些累,多担待些。”
没办法,孙少阳以后就用自己的钱贴补食宿,只向杨氏报贩果子的钱。
有的果子在采摘时,需得留一截枝叶,这样才能保证它的新鲜。
但这些枝叶在果子售卖时,又需提前剪去。一是留着枝叶不够讲究,二是人们会怀疑这些枝叶也卖了他们果子的价钱。
就这点,杨氏不高兴了。
“这批果子带着枝叶,进价与别家不带枝叶的是一样的。现在果子都卖同样的价钱,你自己算算,我们得亏多少本钱?”
少阳觉得很奇怪:“你是说隔壁李家吗?我进果子时,他与我一道,我看见他付钱的。”
杨氏嗤笑一声:“你自己心里清楚,我们不知道。”
言下之意,还是少阳在从中落钱。
少阳心直,不愿意受这冤枉。便去隔壁李家找掌柜,问清事由。
李掌柜一听,哈哈大笑:“我随口说着玩的。卖果子的人,连这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吗?”
少阳央求李掌柜到自己店里,去跟王程夫妇解释一番。
李掌柜答应了,依言照做。
等人走后,杨氏撇了撇嘴:“你这一去,就让李掌柜换了个说法,真行啊!”
孙少阳真是有苦说不出,没办法说理。
诸如此类的事,太多太多了。
自己跟他们提过几回,有些果园是可以送货上门的,不如与他们合作,这样价钱就清清楚楚。
杨氏不肯,说送上门的果子,价格高,不划算。不如自己去贩果子,就是费些劳力而已。
少阳争不过她,懒得再说。
最初答应合伙时,因为涉及到钱财,他和王程谈得还比较透彻。
合伙做生意就是这样,很多事情不说清楚,后面就会有很多麻烦。
当时,王程都答应得好好的。
可谁会想到,真正做起事来,完全不是当初谈妥的那样,麻烦的事情特别多。
而且,还有一点是少阳绝对没有想到的。
王程家真正做主的人,是杨氏。
所以,无论杨氏如何对待少阳,王程都是一声不吭。
这日,少阳从外面贩果子回来,正巧遇上他们两口子在吃饭。
杨氏忙不迭地将一碗肉藏了起来,桌上只留一碗炖萝卜。
孙少阳看见了没吭声,如往常一般将货卸下来,搬进屋里码放整齐。
平常王程夫妇守店,中饭和晚饭都是在店里吃,饭菜钱算在账上。
有时,孙少阳回来了,也会跟着吃一顿。
将店里的事情做完后,少阳掸去身上的尘土,去洗了把手。
王程叫他一起吃饭。
少阳看了一眼桌上的那碗萝卜,摇了摇头:“家中有事,我先走了。”
在街上,他买了几个包子,边走边吃。
开店半年,从未领过一个月的工钱,还要往里倒贴贩果子花费的食宿钱。
而且,至今他连店里的账簿都不曾看到过。
问杨氏要过几回,她推三阻四,就是不让自己看。只是说,月月都在亏钱。
如今这种情形,怎么想,都觉得没意思。
少阳的家,在城郊,路上需经过一片坟地。
他祖父、祖母的坟也在这里,再加上走习惯了,所以既使现在天黑了,他心里也不害怕。
隐约听见有人在唉声叹气,以为是谁在祭拜,少阳环视四周,没见到香烛的亮光。
皱了皱眉,欲加快脚步,叹气的声音又传了来,且这回还重了些。
寻声仔细瞧去,原来是位老翁靠在一座坟墓边。
月光下,老翁的脸依稀可辩。
少阳知道他,一位拾荒的老人,在果子店门口见过几回。
心道,他怎么上这来了。
又见他脸色苍白,估摸着定是饿极了,赶紧从袖子里拿出剩下的一个包子。
急步走到老人跟前,蹲了下来:“大爷,这包子还有余温,给您。”
老人很疑惑:“你看得见我?”
少阳说道:“月光这么亮,我怎会看不见你呢?”
又把包子往前递了递:“您赶紧吃。”
老人点了点头,接了过去:“小伙子,你真是个好人,给过我几回东西吃了。”
少阳憨厚地笑了笑:“都是顺手的,正好身上有。”
又问:“您是不是走不动了,家住哪?我背您回去。”
老人摇了摇头:“我一拾荒的人,走哪都是家。你自个儿快回去吧,别在此耽搁了。”
见他没动,挥了挥手:“去吧,别管我,我歇一歇就好。”
少阳应下:“那好,我先走了。
站起身,无意间地抬头看了看夜空。有乌云遮住了半个月亮,没有先前那么亮了。
才转了个身,老人喊住他。
“你店里那个朋友,做人不厚道,你要小心他。”
“知道了。”
少阳谢过老人,琢磨着他这话的意思,大步朝家中走去。
透过稀疏的竹蓠芭,清晰地见到窗户处还亮着昏黄的灯光。
父母都还没睡呢,少阳心中一暖,加快了脚步。
见到儿子回来了,做父母的少不了又是一通啰嗦。
二老轮流埋怨了他一遍,还是老话常谈,无非是拿银钱做生意,结果每月贴钱又贴力。
孙母看着自己的儿子很心疼,自从开果子店以来,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
“别指望着王程跟小时候一样,人长大了,多少都会变些。再说,他家母亲就是个会算计的人,估摸着这些年,他多少学会了些。”
少阳心中很惭愧,他是个极其孝顺的人,不忍心父母为自己担心。安慰了几句,又把在路上想好的决定告诉他们。
“你们放心,明日我就去说散伙的事。”
孙母这才罢休,不再唠叨他,站起身:“我去给你热些饭菜端过来。”
少阳连忙拦住:“我在外头吃过了。”
陪着父母说些闲话,把路上见到的趣事都拿出来说,哄着他们高兴了,少阳才洗漱回屋睡觉。
第二天起床后,少阳吃过母亲煮好的早饭,便赶往果子店。
路过那片坟地时,他下意识地用目光搜寻了下,没看到有人。
心想,老人可能是先进城去了吧。
不过,总觉得怪怪的,好似哪里有点不对。
又仔细看了看,发现昨晚老人靠着的坟墓,是座新坟。
难不成,他的家人埋在这?
念头只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少阳没有多想,他在烦恼着如何开口跟王程夫妇说散伙的事。
口舌之争怕是免不了,而他对于这方面,又是最不擅长的。
到果子店后,先是做了些搬搬抬抬体力上的事,没客人时,少阳才把此事跟王程提及。
“我父母年纪大了,身边需要留个人照顾。我不在家,让他们很为难。”
王程轻描淡写的说道:“我还当什么事呢,你不是还有两个姐姐吗?让你父母随便住到哪个女儿家去,这事不就解决了!”
少阳皱了皱眉头,心里有些不高兴,他怎能这样说话。
“姐姐都出嫁了,家中尚有公婆要养,哪有精力再顾得了另外两位老人啊!再说,照顾父母,本就是我这做儿子的事,怎能推到出嫁了的姐姐那儿去?岂不是要让人耻笑。”
杨氏不高兴了,说道:“合伙开店,是签了合同的,以一年为期限。现在才过了半年,你怎能中途毁约呢?”
少阳解释道:“签合同是不假。但事先我就跟王程兄说过,若半年后我有事情,可以退出,这在合同上也写得清清楚楚的。”
杨氏语窒,眼睛瞪向自己的丈夫。
王程怕妻子责怪自己,忙跟少阳说道:“这样吧,你再辛苦些,去贩一车果子来。你这事说的突然,我腿脚又不方便,一时半会儿,也不知去哪找人接替。”
少阳叹了一口气,答应下来。
两天后,他把果子贩回来,又是一番搬运整理。弄妥当后,才跟王程提及那事。
这回,杨氏爽快得很,拿出账簿和算盘。
一阵噼里啪啦的拨珠声响过后,杨氏告诉他:“你还欠店里二十两银子。”
她这账是怎么算的呢?
首先,最初做生意时,由于少阳什么都不懂。果子进高了价钱,又或者得了不好的果子,卖不动,果子烂了,亏损了。这些损失,得算在少阳头上。和王程无关,他只负责卖果子。
其次,外头店里请人管账,是需要出工钱的。同样,她杨氏在这里做事,果子店理应也付一份工钱给她。
少阳听得目瞪口呆,自己出去的这两日,这夫妇俩着实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账簿是这两日理出来的吧?我读过书,也懂得记账。嫂子把以前的账簿拿出来吧,我来算一算。”
按理,这话说的没错。既然合伙做生意,哪能只一方看账簿,而另一方没得看呢?
可杨氏却像被踩着了猫尾巴似的跳了起来,指着少阳大骂。
说他不信任自己,疑神疑鬼,自己为这个果子店如何的付出,最后得到这样的结果。
说到最后,她自己还被自己感动得哭了起来。
这里的吵闹声,惊动了隔壁店铺和路过的人等,有喜欢瞧热闹的,故意在店门口留着不走了。
杨氏边哭还边拉着外头的人来评理,说少阳亏了店里的钱不算,还没有契约精神,签订的合同,说毁就毁。
隔壁店铺的人知道怎么回事,笑笑不吭声,走开了。
不知实情的好事者,则打抱不平,附和着她说了几句话。
杨氏就更加来劲了,一个劲地对着人家指着少阳骂。
这做人一旦没了底限,就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也什么话都敢说出来。
孙少阳对杨氏的做派,感到很头痛。
没有办法,大声说道:“我有没有毁约,合同上,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嫂子若觉得我做的不对,我们可以一起上公堂对质。”
杨氏一听心虚了:“要去你自己去,我是没那个功夫陪你去公堂。
这“理亏”的人,敢提出上公堂,而“有理”的,反而不敢去。围观的人不傻,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懒得再瞧热闹,都散去了。
王程眼珠一转,赔笑道:“少阳啊,我俩是一起从小玩到大的兄弟。你信哥一句话,本钱确实是早亏没了。现在你中途提出散伙,哥知道你的难处,不拦你。我就吃些亏,那二十两银子,我来承担,不用你给了。”
他这话说得好听,言辞还恳切。
少阳不是傻子,果子店亏没亏本,自己还会不知道吗?
这夫妇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自己投进去的本钱,是无论如何都拿不到了。为这点事真去公堂,又得花费更多的钱,不值当。
叹了一口气:“算了,我们的交情,就到此为止吧。”
说完这话,他看到王程面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笑,心中顿时明白,人家早没把自己当成朋友了。
回到家后,长姐孙梅也在,她是特意从城里回来看望父母的。
听少阳说完这些事情,她大怒:“你就是性子太软,从小受他欺负,大了还是这样。”
孙梅比少阳大几岁,看着他们长大的。
当即扯着弟弟,就要回城里,找王程夫妇算帐。
“走,我跟你一起去,把钱要回来。”
少阳拦住了她:“姐,这事情就算了吧。他夫妇二人这样做生意,长久不了的。”
孙父也劝孙梅:“你的脾气急躁,带着少阳过去吵架,一定会动手打起来。无论是哪一方被打伤了,都不是好事。”
孙母也来相劝,孙梅的怒火慢慢平息下来。
想了想,说道:“少阳,你贩果子有半年了,多少积累了一些经验。不如自己开一个店,本钱不用考虑,姐姐替你出。”
少阳点点头:“我也是想自己一个人单干,开店暂时不考虑。我先挑担走街串巷的卖,这样本钱小,也灵活些。”
开个店已经折进去十五两银子了,他哪里还敢再用家人的银钱。等自己多赚钱些后,再开店吧。
他的心理负担,家里人明白,也能理解,不再多言语了。
第二天,孙梅从家里取了十两银子给他送来。
少阳只肯取五两:“要不了这么多呢。”
孙梅把另外五两往他手中一塞:“你姐夫说了,等赚了钱,再还给我们。”
家里人的宽容和支持,让少阳心里很感动。
很快去置办了个独轮车,开始独自做起生意来。
他很吃得起苦,人又勤快,再加上肯花心思去琢磨生意上的事,故他的果子品种多,价格合适,比别人卖得要快上许多。
没有了合伙时的那些拘束,自己就能做主,这生意做得倒是挺畅快的。
有一天,他去乡下罗家村贩果子,见到几个孩童在河边玩耍。
突然,一个孩童不慎掉落水中。其余几个,慌忙的去拉他。
河边泥滑,拉扯中,有两个也被带入水里。
另外两个见势不妙,赶紧飞奔回去叫大人来。
在这危急时刻,少阳扔下独轮车,连衣裳也来不及脱,跳下河里去救人。
他的水性好,手臂的力气也大,将孩子一一救起。
等大人们赶来时,那三个孩子虽一脸的惊慌,但都好好的坐在地上。
少阳也坐在地上,一身水淋淋的,直喘着气。
这个村子的人,种果树的多,有几家人认识少阳,纷纷上前感谢他。
最先落入水的那个孩童,父亲叫罗荣刚,他家的果园最大。
向少阳拱了拱手:“兄弟,你是我小儿的救命恩人。到我家中坐一坐,把湿衣服换了去。”
少阳也不客气,推了独轮车,跟了去。
罗妻赶紧去打酒,又杀了家里的一只肥母鸡招待客人。
另外两个落水孩子的父亲,其实是罗荣刚的本家兄弟。他们带着礼物上门来感谢,被少阳笑着拒绝了。
“不是什么大事,谁看到了都会去救。”
他纯朴善良的心性深得罗家人的欣赏,当即表示,以后少阳来贩果子,一定会是最便宜的价钱。
鸡没那么快炖熟,罗妻拿了些果子,又拿了个攒盒过来,让少阳先吃点。
攒盒里,放的是各式的蜜饯,有桃、杏、梨、枣等等,带着鲜果的原色,质地透明,瞧上去份外诱人。
少阳本是客气地拿了块吃,吃完后,却发现还有一股清香残留在嘴里。他觉得这蜜饯的味道比城里的要好,忍不住问罗荣刚是如何制作的。
罗荣刚觉得这不是什么新鲜事,随意说道:“我们不但种果树,还养蜂蜜。卖剩下的果子吃不完,便用蜜浸了,做成蜜饯,给孩子当零嘴儿。这东西耐放,存妥当了,放上一年都没问题。”
最后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让少阳心里顿时生起了一个主意。
“罗哥,你家蜜饯还剩多少?这回我得些去,拿到城里看好不好卖。”
罗荣刚有些为难:“这自个儿家里做蜜饯,让孩子吃着玩的,能做多少啊。”
他另两个本家兄弟说道:“我们也有些,现在就去拿。”
正愁没什么东西回报人家呢,正好,家中的蜜饯起上作用了。
两人把家中的蜜饯拿过来还不算,桌上有煮好的菜,也一并端了过来。
罗妻细心的将这些蜜饯分类,用油纸包好,最后用大竹篮装了给少阳。
“我们都是本家人,做蜜饯的法子相类似,口味不会相差很大。”
少阳接过,点头感谢。
鸡炖熟了,罗妻又去炒了几个菜,招呼着众人吃饭。
一顿酒足饭饱之后。罗家人送了一车果子给少阳。
少阳要付钱,罗家人死活不肯收。
罗荣刚说道:“我们家三个孩子的性命,这一车果子可抵不上。”
少阳无奈,只得接受他们的谢意。
回城后,少阳先去卖果子。卖完果子,又去买了些油纸回家。
然后将那一大竹篮蜜饯,分成小包,每包半斤。上面做好标识,是哪一种。
第二天,他将这些蜜饯拿到戏园子那儿去卖。
本是试一试,没想到出奇的受欢迎。
两刻钟都不到的时间,蜜饯全部卖没了,还有人过来问他要。
少阳傻了,这买卖好做呀,比卖果子还赚得多。
很快,他就又去了一趟乡下,找到罗荣刚,跟他商谈做蜜饯的事情。
罗荣刚见自己能帮到恩人,心里很高兴。
“东西便宜给你,你要多少,我便做多少。若卖不出去,都算我的,退回来给我,不能让你亏钱。”
少阳听了很感动,与王程合伙做生意,有亏损都让自己来承担。而罗荣刚则不然,跟他没关系,他都要揽了去。
遂笑道:“无妨,先做些出来,亏了我能接受。到时销路好了,我们大家再一起商量,怎么把这生意做大来。”
生意场上,也是要讲义气的。有钱大家一起赚,待人宽厚,生意才会越做越好。
罗荣刚听了少阳的话,同样也是感动又欣喜。
开果园,不是一定就会赚钱,也会有亏损的风险。如果照少阳这么说,变通一下,或许就能赚到更多的钱,这何乐而不为呢?
当即,爽快地应下,也爽快地去做这些事。
接下来,有关生意方面的一切事情,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蜜饯卖得很好,茶楼、酒楼、戏院等,但凡要蜜饯的地方,首先就来找孙少阳。
市场上不是没有蜜饯,有,但味道不如这家。
很快,少阳立即租了一个店铺下来,同时卖果子和蜜饯。
最初没帮手,请了父母过来帮忙,自己还是满城的跑。
没空去拿货,罗家的人会专门送过来。
不到半年的功夫,他换了一个大商铺,里头的东西更多了。
舍不得让父母劳累,另外请了三个伙计。
罗荣刚在罗家村搞了一个蜜饯作坊,有专门的人做这些事情。他家的蜜饯只供应孙少阳一家,且签订了合约。
起初,少阳怕自己销量不够,耽误别人赚钱,让他们也可以把货卖给其他的客户。
罗荣刚不肯:“钱是赚不完的,我们做不了那么多,只供你一家。你这人讲义气,宅心仁厚,与你打交道,我们放心。”
末了,又添上一句:“当然,你不用担心你的货不够。你要多少,我们尽己之力,供应多少,不拖你的后腿。”
孙少阳再一次被感动到了,自己何德何能,居然交到了这么好的朋友。
同时,他也感到肩膀上的压力。
罗荣刚不计较钱,但自己不能真的就让人吃亏。
作坊里的伙计总是要发工钱的吧,没有人会嫌自己的钱赚得多。
所以,那段日子,孙少阳白天夜里都在想着如何把生意做好,将销路拓宽。
一年后,少阳又开了两家分店。其中一家,他交给长姐孙梅打理,所得利润归她所有。
有时候,一个人的好运气来了,用门板都挡不住。
经常与罗家来往,偶然见到了罗荣刚在城里的表妹江雅清。她比少阳小三岁,长得明眸皓齿,清丽绝俗。
多少人踏破了江家的门槛,都没把人娶走。偏巧她就瞧上了孙少阳,还非他不嫁。
江家长辈发了一通牢骚,说月老喝醉了酒,搭错了红线。
但埋怨归埋怨,最后没有办法,只有让孙少阳娶了江雅清。
江家世代从医,家大业大,他家做的枇杷膏和秋梨膏在城里很有名气。
雅清在娘家时,就会做这两种膏。经过江父的允许,嫁到孙家后,有时也会做些,放到店里售卖。
少阳怕自家货品太杂,辱没了江家药堂的名声。便特意在离药堂偏远些的地方,另外买了一个铺子,专售江家的枇杷膏和秋梨膏。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每月所得的利润,少阳主动让雅清送一半回娘家。此举,让江家人对他赞不绝口。
生意人,大多是以利益为重。他能不钻到钱眼里去,做事识大体,实属少见。
后来,江父又教了雅清在枇杷膏和秋梨膏的配料方上,如何变通,以此做出更多的品种。这家店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大。
人们羡慕少阳,说他不仅娶了个天仙,还顺带着娶了个财神爷回家。
确实,自从娶了雅清,少阳自己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好。
在江家的帮衬下,蜜饯不止只销杭州城,就连周边的城镇,甚至更远地方来的商人,都到这里来要货。
孙家的人,一提这事,就笑得合不拢嘴。都说祖坟冒青烟了,让少阳娶到了一位好媳妇。
知道少阳如今发了大财,买了房子,又买了店铺。王程羡慕得很,来找过他好多回。
原来的果子店早关门了,夫妻俩天天在家吵架,杨氏逼着王程前来询问少阳发财的秘密。
做生意讲门路,没有门路,只能在旁边干羡慕。
所以,王程即使心中一万分的不愿意,也要硬着头皮前来。
第一回来,没见到少阳的面。少阳太忙了,不是天天守在商铺里头的。
王程又来了两回,还是没有见到。心里就有气了,以为少阳故意给自己难堪。
有心不想再来,杨氏又追着他不放。
又来了两回后,终于见到了少阳的面。
听明白他的来意后,少阳点了点头。
“枇杷膏和秋梨膏的生意,是雅清的,我做不了主。果子的生意,你自己懂,不用我说。蜜饯这块,很多家的确都是从我这里拿货,价钱大家都一样。我们欢迎大宗的批发生意,买得多,价钱自然也要便宜一些,”
这点,王程之前就了解清楚了,但是他并不想和别人一样。
“少阳啊,我最近生活困难,上有老,下有小的。你能不能念在以往的交情上,帮我一把,给我最优惠的价钱?”
他想要的,是以最少的量,得到最便宜的价钱。打个比方,他只买两斤,每斤的价钱要跟别人买一百斤的单价相同。
这怎么可以呢?
少阳没有答应他,心里非常清楚,有的人,你对他一分好,他会以十分来回报。而有的人,你即便掏心掏肺给他,他都会对你不屑一顾。
极度自私的人,从来都认为,你本就应该对他好。
王程夫妇就是如此,少阳不想惯着这种人。
“这一行的规矩定下了,便不能破。你也是做生意的人,懂这些的。”
王程不死心,又追问少阳是从哪里拿到的货。
“你我从小一块长大,这个总不该瞒着我吧。你不好意思破行规,我去磨他们。”
本是试探地问询,以为少阳定是不肯说。
哪知他笑了笑,淡淡地说了一句:“罗家村。”
王程欣喜若狂,立即告辞离去了。
孙少阳的货是从哪里得到的,早就有人打探到了,在这个行业,不是秘密。
王程只是想更加确定一下,没想到他就这么轻易地告诉了自己。
心里闪过几分得意,孙少阳这小子,即便是发财了,还和以前一样好哄。
自从罗荣刚的蜜饯坊红火起来后,罗家村里开起了好几个类似的小作坊,甚至周边村子也有,都打着罗家蜜饯的名号。
一个小小的蜜饯生意,竟然让几个村子的人都脱去了贫困,这让当地官府高兴不已,为此还特意奖赏过孙少阳。当然,这是题外话,不提。
当王程和杨氏找寻到罗家村时,除了罗荣刚那个蜜饯坊闭门谢客外,其余的都对他们敞开了大门。
价钱方面,与孙少阳店里的是一样。
王程和杨氏两人走到一旁商量。
王程说:“这里的蜜饯也不便宜,不如就去少阳店里拿货吧。”
杨氏不同意:“我为什么要拿钱给他赚,不能便宜他,就是不去他店里拿货,气死他。”
接着,转过身,她就走到一家看顺眼的作坊,开始跟人讨价还价。
掌柜不同意让利,她就赖着不肯走。
“我们大老远的跑这里一趟不容易,城里有货我们都不要,特意寻到你这里来的。”
掌柜的嘴角微微翘起,笑得有些高深莫测。
“拣满二十斤,少一文。一百斤起批,低于这个数就不要拿了。”
杨氏还想讨价还价,别人轻蔑地摆了摆手。
“要就要,不要就离开,我这里每天要卖几千斤。”
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天晓得。
孙少阳把蜜饯卖火了以后,同行的人探得他进货的渠道,不少商人涌入了罗家村。
罗荣刚那家是不会卖货给其他人的,于是便宜了周边的小作坊。
村民见惯了这些商人,个个都变得有些小聪明了。知道随便说句大话,就能哄住人。
果然,杨氏见掌柜招呼其他人去了,不再理自己,心里就有些着急。
赶紧拣了六样,每样要八十斤,又随便凑了二十斤,一共是五百斤。
她心中的盘算是,跑这里一趟不容易,进少了不划算。既然都是要付人车钱,那就多带一些货回去。
付了钱后,美滋滋地带着这五百斤货和王程一起坐驴车回去了。
杨氏早瞧中了一间小铺子,租金不贵,离家又近。
“知道了孙少阳发财的秘密,以后我们就不用担心赚不到钱了。”
把心里的主意跟王程一说,王程赞同。于是,夫妇二人憧憬起美好的未来生活。
只是,杨氏尝过了这家的蜜饯,却忘了尝孙少阳那里的蜜饯。
或者说,是从不屑于尝吧。
在她心里,始终认为孙少阳是她的手下败将。
杨氏自诩精明,在亲戚当中,从没吃亏上当过。
素不知,真正的精明是不动声色,看着对方入套,就像卖蜜饯给她的那个掌柜。
他们夫妇二人是没想过,孙少阳的蜜饯之所以卖得火,不在于是到罗家村这个地方进货,而是在于他家蜜饯独特的味道,以及专供他一家的蜜饯作坊。
东西以独特为稀奇,在市场上诸多家的蜜饯当中,只有孙少阳家的与众不同。
罗荣刚家的蜜饯制作,在配料上到底还是和别家的不一样。
这事情说起来,与江家又有些渊源。
当初罗妻做蜜饯,是为了给自家孩子吃。但又怕小孩子贪吃多了,肚子不舒服。于是,过年去拜访江家,送上自己做的蜜饯时,顺便问了问江家老爷子这个问题。
前面说过了,江家世代从医,而老爷子的医术又更为精湛。他教了罗妻对付的办法,罗妻回家试过,确实可行。
这个法子,她后来又告诉了罗荣刚本家那两个兄弟,因为家中都有差不多大的孩子。
罗荣刚的蜜饯作坊开始红火时,又把这两个兄弟也拉了进来,秘密共守。
孙少阳既是他们孩子的救命恩人,又是江家的女婿。没有谁会去忘恩负义,也没有谁愿意去得罪江家。
所以,罗家几个兄弟自觉地和孙少阳“捆绑”在一起,抱团共同发财。
这里头的道理,是王程夫妇租了铺子下来,货却卖不出去之后,才慢慢弄清楚的。
五百斤蜜饯,除了自家人吃了两斤,其余的放铺子里卖。
两个月过去了,只卖动了三斤,还是过年时一户人家买年货晚了,到这里随便买了点。其余的时候,都是无人问津。
这两夫妻急了,怕货全砸在自己手里。又过了一个月,杨氏熬不下去了,逼着王程一起,去找孙少阳。
这回,他俩学乖了,摆出求人的姿态。
少阳照例不在铺子里,接待他们的是商铺里的一个伙计。
听说是罗家村的货,价钱又可低上一半后,伙计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这么点东西,你们就留自家吃好了。一天吃上个两、三斤,也很快就吃完了。”
伙计见习惯了大买卖,压根就看不上这么一点东西。
他无心地顺嘴这么一说,可把王程夫妇气坏了。
自家又不是大户人家,这小门小户的,哪里舍得每天吃两、三斤蜜饯?
他俩认定孙家铺子的人瞧不起自己,故意拿话来作贱。自此,两人将孙少阳恨上了。
所以说,君子重情不忘恩,小人重财记人过。店里的这个伙计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话,为孙家商铺埋下了一个天大的隐患。
半个多月后,雅清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少阳的父母高兴得很,孙母忙前忙后,照料媳妇坐月子。
他们把小孙子看得很重,婴儿的身旁,时刻不能离人。这个重任,被孙母交给了少阳的父亲。
清明节到了,他们抽不出空,就让少阳一个人前去扫墓。
少阳天天忙的很,有时还要去外地。父母的交代,记是记下了,但不是记得很牢。
这日下午,他正在准备明天出外需带的东西,突然就把扫墓这事给记起来了。
清明扫墓,前三后四都可以,今日是第二天。
少阳想着,明天出去后,不知事情会办得如何,能不能及时赶回来,不能确定。最稳妥的,还是今日去墓前祭拜。
飞快的将手头上的事情理了理,出外去街上了买了好些纸钱、香烛,又带足了祭品,匆匆忙忙往城外赶去。
乡下早年的墓地,都是没有碑牌的,完全靠记忆寻找自家先人的坟。
少阳找到后,在坟前把祭品摆下,点燃了香烛。
正准备烧纸钱时,被人叫住了。
“少阳,你在给谁烧纸钱?”
孙少阳转过头,是父母家隔壁的李婶。
憨厚地一笑:“给我祖父呢。”
李婶往旁边看了看,笑道:“你再仔细瞧瞧。”
少阳心里纳闷,也随着她往周围看了看。
还真的弄错了,祖父的坟还在旁边。
有些不好意思,随口问道:“李婶,这是谁家的坟啊?”
李婶答道:“不是我们这的,一个拾荒的外地人。不知怎的走到了这里,人突然就没了。”
又想起了什么,说道:“这人……还是你父亲买了副棺木,帮忙安葬下去的。他没跟你说过吗?”
少阳挠了挠头:“没有呢。”
李婶又与他说了几句话,便走开,做她的事情去了。
少阳心想,难怪这坟会与自家的挨着这么近,原来还有这么一件事情在里头。
又想起几年前见到的那位拾荒老人,自那夜遇上,后来就再没见过,也不知他现在怎样了。
心中有些感慨,无家可归的人,真的很可怜。人没了,就算安葬下去了,清明连个为他们祭拜的人都没有。
他这么想着,还是把手中的纸钱点燃了。
今日幸得东西带得多,将祖父母的匀些出来给这座坟的主人,想必祖父母不会责怪自己。
烧完,又跪下来,认认真真地磕了三个头。在坟上挂了纸幡,然后,再去孙家的坟墓前祭拜。
傍晚,回家吃过饭后,他把这事跟家里人说了。
父母亲没有笑话他上错坟,只说:“其实,我们每次去扫墓,也会顺带着烧些纸钱给他。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其实很可怜的。”
孙父又把当时遇到老人时的情形说了一遍,少阳这才勉强把自己认识的拾荒老人,与父亲说的联系到了一块。
不禁唏嘘,原来是认识的人。
心下决定,以后自己再去扫墓,定要为老人多烧些纸钱。
这日夜间,少阳忽得一梦,梦见一位官人,幞头象简,立于面前。
说道:“后生,可还记得我?”
少阳定睛一看,这官人的像貌眼熟。细细一想,可不就是那位拾荒老人吗?
见他衣衫光鲜,心下欣慰:“记得记得,您现在日子过得可还好?”
官人捻须,但笑不语。
少顷,开口说道:“这几日,小心火灾。”
说完,就隐去不见了。
少阳猛然惊醒,坐起身,心里疑惑不已。
雅清因在坐月子,白天睡多了,夜里睡眠浅。也跟着醒来,问他何事?
少阳便一一说了。
雅清让他多注意些,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少阳点点头:“我知道,你好好歇息。”
清明节期间,有的人老家很远,回不去祭拜,便会在街边给亲人烧些纸钱。
少阳点点头:“我知道,你好好歇息。”
清明节期间,有的人老家很远,回不去祭拜,便会在街边给亲人烧些纸钱。
烟雾缭绕在空中,经久不散,若哪里起了火,一下子是分辨不出来的。
左思右想后,披上衣服出去。嘱咐父母照顾好雅清和婴儿,自己则去了商铺,叫醒看门人,让他们这几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一夜无事,少阳仍是不敢掉以轻心。
本来已与人约好出外办事的,这回也不去了。让商铺管事去跟人说一声,免得人家久等。
少阳坐在商铺里想了许久,便出外找他姐夫去了。
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雅清还在坐月子,身体虚弱。少阳不放心,这日开始,大部分的时间,都守在家里。
清明节过去的第二天夜里,快到九点时,少阳以为又会像前几日那般无事,正要催着父母先去睡觉,哪知有人来叩门了。
来者是店里的伙计,他大口喘着气,面上有些慌乱,又带着兴奋。
等他把气喘匀了,才道:“掌柜,有人来店里放火了。”
这话让孙家的人大吃一惊,居然还真的有火灾。
没等少阳开口问,伙计笑道:“不过,被衙门里的人全抓走了。那真是神兵天将啊,不知从哪儿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少阳笑了笑,没解释,给他递了一杯水,润润嗓子。
心里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睡个安心觉了。
第二天中午,少阳的大姐夫,也就是孙梅的丈夫登门来了。
他是衙门里的捕头,昨天那纵火的两个贼,就是他带着衙役抓住的,可算是立了一功。
纵火贼跟少阳没仇,是被王程夫妇花了钱指使的。
那几百斤蜜饯,没人愿收,他家吃又吃不完。夫妇二人怀疑是少阳故意使计,骗他们去罗家村进货的,因而恨死了孙少阳。
这事,跟少阳一点关系都没有,因而官府并未传唤他。
县太爷审问了一番后,将王程夫妇和两个纵火贼一起关入了大牢。
这犹如天助的事情,不知怎么的就传开了。
有人说,少阳夜里梦到的,就是本地的城隍之神。
且这说法,越传越玄乎。
在城里传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少阳耳朵里,不禁笑道:“管他是人是神,反正一个人多做些好事,终究对自己会有好处。”
后来,江雅清又为他生了三子一女。其中两子,一路高登,高升,官至二品。
孙少阳与江雅清夫妇二人,寿享九旬。其子孙后代昌茂,家道殷富不绝。
生活是很真实的柴米油盐,一箪食,一瓢饮。谢谢您的阅读!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我点个赞,再点个“在看”,特别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