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作家史铁生在
《我与地坛》
中对“死”的描述,人人都知生命有春夏秋冬,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经历的结局。
但
对大多数凡人来说,生死之事却很难豁达看淡,从古到今,人们创造了很多关于“死”的委婉说法,比如崩、薨、殁……
说法很多,委婉也委婉了,但还是
不影响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顾忌,尤其是老年人,更是十分忌讳。
不过,有这么一个成语,把死亡说得非常文艺,就连老年人都丝毫不避讳,经常挂在嘴边说,而这个成语还是一代枭雄曹操发明的。
众多周知,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曹操
凭
借出色的*和军事手腕,打败了袁绍、吕布等强敌,*了*北方,为后来的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他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不过,曹操在历史上名声不是特别好,一直是以“奸雄”的形象出现的,老百姓这么说、戏曲里也这么演。
其实,
曹操性格复杂,既有果断狠辣的一面,也有豁达大度的一面,还是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的文学家。
我们都读过曹操的名篇,如
《短歌行》
《龟虽寿》《观沧海》
等,他“文学家”的名号可不是跟后世某些皇帝一样被吹出来的。
而且从中也不难看出,
曹操
对生死
、功名和人生无常有一份非常豁达的心态和思考。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死亡每个人都会经历,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何况渺小的人类?
但曹操不畏惧死亡,认为人的寿命和成就不仅仅由天命决定,个人的努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样重要!
在当时追求迷信长生的古人中间,这种气度也是一股清流。
在另外一篇名为《军谯令》的散文中,曹操更是发明了一个成语,把死亡说得优雅文艺,从此人们提及自己的身后事,总是会用到它。
《军谯令》是建安七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驻军故乡沛国谯县时所颁布的军令,
表达的是曹操爱惜将士,没有忘记那些失去生命的将士,是一道体恤士卒的命令。
“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
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後何恨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
我发动义兵的目的,是为天下铲除*。可是我故乡的百姓几乎死光了,我在境内走了一天,竟未看见一个熟人,这种情形真叫我悲痛伤怀。发动义兵以来,牺牲的将士凡无后人的,让他们的亲戚作为他们的后嗣。分给他们田地,由官府配给耕牛。设立学校,派教师教育他们。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庙,使他们能够(在祠庙中)祭祀他们自己的先人。倘若灵魂有知,我死后也没有什么悔恨的了!
无论是发自肺腑,还是收买人心,
但曹操这篇《军谯令》确实很有感染力,也达到了他的目的:
不仅在当时稳定了军心,提高了军队的士气,也为曹操赢得了士兵和民众的支持。
而文末“魂而有知,吾百年之后何恨哉”,还因此创造了一个成语——
“百年之后”
。
生活中,如果直接说“我死之后”,说的人忌讳听的人尴尬,但
若是说“我百年之后”,不仅不觉得刺耳,反而有种尊者气派,长命百岁、延年益寿的感觉。
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一百岁,对人类来说,已经算是十分长寿,还有什么好忌讳的?
曹操最后去世时对自己的身后安排,也可以看出他对生死的理性看待和务实态度。
曹操的遗嘱,即《遗令》,是在他临终前颁布的,里面强调了
“薄葬”
的理念,认为厚葬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容易引发盗墓行为,因此
要求死后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仅以当时日常穿着的衣物入殓;
他还
要求葬礼应保持低调,百官在葬礼上有十五次哭声就行,葬礼结束后即脱去丧服。
曹操在遗嘱中还提到天下尚未安定,
要求将士们继续坚守岗位,不得因他的去世而分散兵力。
此外
,曹操对家中的婢妾和伎人,也做了人性化的安排。
他要求善待这些女性,指示在铜雀台上为她们提供生活所需,甚至还让她们有所娱乐。
目录
这是作家史铁生在
《我与地坛》
中对“死”的描述,人人都知生命有春夏秋冬,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经历的结局。
但
对大多数凡人来说,生死之事却很难豁达看淡,从古到今,人们创造了很多关于“死”的委婉说法,比如崩、薨、殁……
说法很多,委婉也委婉了,但还是
不影响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顾忌,尤其是老年人,更是十分忌讳。
不过,有这么一个成语,把死亡说得非常文艺,就连老年人都丝毫不避讳,经常挂在嘴边说,而这个成语还是一代枭雄曹操发明的。
众多周知,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曹操
凭
借出色的*和军事手腕,打败了袁绍、吕布等强敌,*了*北方,为后来的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他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不过,曹操在历史上名声不是特别好,一直是以“奸雄”的形象出现的,老百姓这么说、戏曲里也这么演。
其实,
曹操性格复杂,既有果断狠辣的一面,也有豁达大度的一面,还是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的文学家。
我们都读过曹操的名篇,如
《短歌行》
《龟虽寿》《观沧海》
等,他“文学家”的名号可不是跟后世某些皇帝一样被吹出来的。
而且从中也不难看出,
曹操
对生死
、功名和人生无常有一份非常豁达的心态和思考。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死亡每个人都会经历,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何况渺小的人类?
但曹操不畏惧死亡,认为人的寿命和成就不仅仅由天命决定,个人的努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样重要!
在当时追求迷信长生的古人中间,这种气度也是一股清流。
在另外一篇名为《军谯令》的散文中,曹操更是发明了一个成语,把死亡说得优雅文艺,从此人们提及自己的身后事,总是会用到它。
其实,
《军谯令》是建安七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驻军故乡沛国谯县时所颁布的军令,
表达的是曹操爱惜将士,没有忘记那些失去生命的将士,是一道体恤士卒的命令。
“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
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後何恨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
我发动义兵的目的,是为天下铲除*。可是我故乡的百姓几乎死光了,我在境内走了一天,竟未看见一个熟人,这种情形真叫我悲痛伤怀。发动义兵以来,牺牲的将士凡无后人的,让他们的亲戚作为他们的后嗣。分给他们田地,由官府配给耕牛。设立学校,派教师教育他们。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庙,使他们能够(在祠庙中)祭祀他们自己的先人。倘若灵魂有知,我死后也没有什么悔恨的了!
无论是发自肺腑,还是收买人心,
但曹操这篇《军谯令》确实很有感染力,也达到了他的目的:
不仅在当时稳定了军心,提高了军队的士气,也为曹操赢得了士兵和民众的支持。
而文末“魂而有知,吾百年之后何恨哉”,还因此创造了一个成语——
“百年之后”
。
生活中,如果直接说“我死之后”,说的人忌讳听的人尴尬,但
若是说“我百年之后”,不仅不觉得刺耳,反而有种尊者气派,长命百岁、延年益寿的感觉。
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一百岁,对人类来说,已经算是十分长寿,还有什么好忌讳的?
曹操最后去世时对自己的身后安排,也可以看出他对生死的理性看待和务实态度。
曹操的遗嘱,即《遗令》,是在他临终前颁布的,里面强调了
“薄葬”
的理念,认为厚葬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容易引发盗墓行为,因此
要求死后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仅以当时日常穿着的衣物入殓;
他还
要求葬礼应保持低调,百官在葬礼上有十五次哭声就行,葬礼结束后即脱去丧服。
曹操在遗嘱中还提到天下尚未安定,
要求将士们继续坚守岗位,不得因他的去世而分散兵力。
此外
,曹操对家中的婢妾和伎人,也做了人性化的安排。
他要求善待这些女性,指示在铜雀台上为她们提供生活所需,甚至还让她们有所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