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伟大智者之一。他的教诲影响深远,从《论语》到后世文化,孔子的思想如同大河般滋养了无数代人。
孔子在众人心目中,是礼貌、谦逊、睿智的化身。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备受尊敬的圣人竟然也会因愤怒而留下一句"脏话"——你可能想象不到,孔子会斥责弟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
这句出自《论语·公冶长》的话,针对的是孔子的一位弟子——宰予。宰予因懒散的学习态度惹得孔子不满。
一天,宰予在白天大睡,孔子见状怒不可遏,批评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什么意思呢?孔子在这儿并不单单是在发火,这背后其实饱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是在说:“你已经烂到根了,没救了!”
这句“脏话”虽简短,却如同一句道破天机的忠告。朽木无法雕刻,粪土之墙无法修补,说的是着那些不思进取的人最终会被困在自己的懒散和无知中,无法改变。
这既是对宰予的警告,也可以看作是对每个想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所成就之人的提醒——若是心如朽木,何以成材?若是如粪土般消极,又怎能有所作为?
有些人抱怨生活没有改变,却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如同那“朽木”一般,缺乏对未来的奋斗意志与学习的渴望。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主动去改变自己、去学习,那么再好的机会也是无法雕刻出辉煌的未来的。
用现在的话说,如果你总是"得过且过",那么生活给你的机会就会像滑过指间的沙,不复存在。
2
如今不少人用这句话自嘲、调侃自己。经常有人开玩笑地说:“我是朽木,还是别想着升职加薪了。”
这种用法虽然调侃了自己,却也可能让人陷入自我设限的误区。难道我们真的要接受自己“朽木不可雕”吗?还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证明自己“雕得动”?
在历史上,类似的哲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体现。例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就提到,光有知识而不付诸实践的人,犹如空有一座无用的“雕像”。
这种思想与孔子的教诲一脉相承。王阳明认为,人们必须将自己的知觉转化为实际行动,否则知识便如同那朽木一般毫无价值。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造就了那些不甘平庸、不愿做朽木的人。
3
然而,尽管这句“脏话”有其严厉的一面,但我们也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孔子虽然对宰予的懒惰感到失望,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这个弟子。
现代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 这与孔子批评中蕴含的期望并不矛盾。
孔子的愤怒中其实包含了深切的关怀,这正如家长对孩子的责骂,往往并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改变,走上正道。
孔子的“朽木之训”并不是完全否定宰予的人生价值,而是提醒他,如果继续放任自己下去,未来将会暗淡无光。
相较于现代社会对于失败与懒惰的宽容态度,孔子的批评可以被视为一种激励。今天的社会强调“宽容失败”,我们更容易接受错误并期待通过改进得到成功。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纵容自己一再懒散。失败可以被宽恕,但一旦你放任自己成为“朽木”,成功的大门就会永远关闭。
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更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因材施教,发掘每个人的潜能。
有些人或许在某个阶段表现得像“朽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成材。
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每个人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仅仅根据一时的表现去否定他们。
朽木不可雕,但每一块朽木,都曾有过成为栋梁之才的潜力
。
在这句“朽木不可雕”的背后,隐藏着一份孔子对世人的期望:
别让自己成为那根朽木,因为你还有改变的可能
目录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伟大智者之一。他的教诲影响深远,从《论语》到后世文化,孔子的思想如同大河般滋养了无数代人。
孔子在众人心目中,是礼貌、谦逊、睿智的化身。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备受尊敬的圣人竟然也会因愤怒而留下一句"脏话"——你可能想象不到,孔子会斥责弟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
这句出自《论语·公冶长》的话,针对的是孔子的一位弟子——宰予。宰予因懒散的学习态度惹得孔子不满。
一天,宰予在白天大睡,孔子见状怒不可遏,批评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什么意思呢?孔子在这儿并不单单是在发火,这背后其实饱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是在说:“你已经烂到根了,没救了!”
这句“脏话”虽简短,却如同一句道破天机的忠告。朽木无法雕刻,粪土之墙无法修补,说的是着那些不思进取的人最终会被困在自己的懒散和无知中,无法改变。
这既是对宰予的警告,也可以看作是对每个想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所成就之人的提醒——若是心如朽木,何以成材?若是如粪土般消极,又怎能有所作为?
有些人抱怨生活没有改变,却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如同那“朽木”一般,缺乏对未来的奋斗意志与学习的渴望。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主动去改变自己、去学习,那么再好的机会也是无法雕刻出辉煌的未来的。
用现在的话说,如果你总是"得过且过",那么生活给你的机会就会像滑过指间的沙,不复存在。
2
如今不少人用这句话自嘲、调侃自己。经常有人开玩笑地说:“我是朽木,还是别想着升职加薪了。”
这种用法虽然调侃了自己,却也可能让人陷入自我设限的误区。难道我们真的要接受自己“朽木不可雕”吗?还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证明自己“雕得动”?
在历史上,类似的哲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体现。例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就提到,光有知识而不付诸实践的人,犹如空有一座无用的“雕像”。
这种思想与孔子的教诲一脉相承。王阳明认为,人们必须将自己的知觉转化为实际行动,否则知识便如同那朽木一般毫无价值。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造就了那些不甘平庸、不愿做朽木的人。
3
然而,尽管这句“脏话”有其严厉的一面,但我们也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孔子虽然对宰予的懒惰感到失望,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这个弟子。
现代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 这与孔子批评中蕴含的期望并不矛盾。
孔子的愤怒中其实包含了深切的关怀,这正如家长对孩子的责骂,往往并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改变,走上正道。
孔子的“朽木之训”并不是完全否定宰予的人生价值,而是提醒他,如果继续放任自己下去,未来将会暗淡无光。
相较于现代社会对于失败与懒惰的宽容态度,孔子的批评可以被视为一种激励。今天的社会强调“宽容失败”,我们更容易接受错误并期待通过改进得到成功。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纵容自己一再懒散。失败可以被宽恕,但一旦你放任自己成为“朽木”,成功的大门就会永远关闭。
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更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因材施教,发掘每个人的潜能。
有些人或许在某个阶段表现得像“朽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成材。
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每个人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仅仅根据一时的表现去否定他们。
朽木不可雕,但每一块朽木,都曾有过成为栋梁之才的潜力
。
在这句“朽木不可雕”的背后,隐藏着一份孔子对世人的期望:
别让自己成为那根朽木,因为你还有改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