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为什么这么喜欢买中国股票?

最近这么多年为什么外资一直在买A股?哪怕今年亏了这么多,总体还是在买,这是为什么呢?


总体而言,外资买A股主要是因为估值差异,外资早就在使用DCF进行估值了,而A股在一五年前都是用的PEJ法估值,两种估值方法的不同造就了两边的认知差,你觉得很贵的东西,别人觉得很便宜,你觉得很便宜的东西,别人觉得很贵,正是因为有了认知差,才有交易的可能性,如果某东西你觉得挺好,别人也觉得挺好,你就不舍得卖了,只有你觉得这东西不值钱,而别人觉得值钱,才有可能会花更高的价钱买走,DCF和PEJ两种估值法的差异就造成了这种情况。


先说PEJ法,这是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成名的估值方法,它的两个核心指标是市盈率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比如你的市盈率是二十倍,净利润差不多也是同比增长百分之二十的样子,那用二十去除二十,PEJ等于一,彼得林奇就认为这股票还可以,没有高估也没有低估,如果某股票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在百分之四十左右,那林奇就认为这股票的市盈率也应该在四十倍左右。而且林奇的估值方法是不讲周期的,它不会考虑周期对利润的影响,通常会在一年内调整一次,把PEJ比较低的股票加进来,把高的股票踢出去,这就有点像我们的微盘股指数,调整得够快就可以不用担心周期向下的风险,彼得林奇就是用这一招创造了长期百分之三十多的年化回报,晋升为传奇基金经理的。


而DCF法则是以长期稳定增长作为考虑依据的,它最重要的指标是ROE和市净率,股票便不便宜主要看久期,这是一种脱胎于债券的估值方法,考虑股票的价值不是看它的增长性,而是看它若干年,也就是久期之内能带给股东多少回报,投资者通常把股票看作一张无法兑付本金的债券,而净资产收益率就是这张债券的票息,通过计算久期之内股票能带给投资者的回报来估算这支股票的价值,因此往往收益比较稳定,净资产收益率比较高的股票会得到更长的久期,估值也就是市净率水平,或者叫做贴现率更高。


也许这样说会比较繁琐,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伊利股份,它的市净率是三点五倍左右,净资产收益率长年都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那我们以现在三点五倍的估值买了伊利,等于为它的高ROE额外付出了两倍半左右的贴现溢价,这就和你花三百五十块买了一张一百块的面额的债券是一样的,如果这张债券明年就到期还本付息,那它的利息至少是要达到百分之两百五十,你花三百五买它才不会亏本,但这久期如果拉长,比如拉长到六年左右,票息就不用这么高了,通常认为六年左右,只要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票面利息,按一点二五的六次方计算,就能到达三百五十块的总价值了,当然,这个计算是我简化后的结果,事实上还有股息红利等一些变量,但如果你不想把公式变得太麻烦,可以参考这种简单的DCF计算法,也就是找出十年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把它作为票息直接代入指数久期计算贴现即可,如果净资产收益率不发生变化的话,只要过楉干年,也就是久期,该股的净资产就将增长到你现在买入的价位,也就是一倍市净率,而在通常情况下,你花一倍市净率是很难买到票面利息比较高的稳定债券的,比如年化百分之二十五的债券,这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存在的,没有什么安稳借债会付如此高的利息,因此,久期是不可能归零的,你现在花六年久期买的伊利股份,六年后它不可能到达一倍市净率,大概率也是六年久期的样子,也就是三点五倍市净率左右,这就意味着,伊利的股价很可能在这六年中上涨三点五倍,当然,这肯定是理想情况,没考虑分红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可能的周期变化,但大体上你这样计算是可以容许的。


这两种估值法有什么差别呢?PEJ法非常简单,它就是一个超级重视成长的估值法,比如你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在百分之百,它就可以给你一百倍的市盈率,如果你的增长可以保三年,那今年一百倍的市盈率,明年就五十倍,后年就二十五倍已经不算高了,因此PEJ法对一些高速成长企业给出超级高的市盈率倍数也就有了依据了,短时间之内,可以把一支股票的价格打得很高,尤其是一些风口来了的周期股,比如今年汽车特别好卖,某汽车公司去年还在亏损,今年却利润大增,那它很有可能从十几倍市盈率直接涨到一百倍市盈率,股价可能在一年内翻七八倍,如果明年净利润还是同比增长百分之百,那它的股价还会再翻一倍,等于两年就翻了十几倍,这在DCF法中是很难想像的,但这种PEJ法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当周期反转的时候,它往往也跌得非常惨烈,比如今年还是净利润同比增长百分之百,市盈率打到一百倍,明年增速下降,净利润同比增长掉到百分之二十,这时按PEJ法,市盈率就只有二十倍了,想想看只因为增速不达预期,股价就有可能从一百PE掉到20PE,直接砍掉百分之八十,这可不是一个投资者能轻易做出来的估值,如果完全按PEJ法来操作的话,那市场的暴涨暴跌将是不可避免的,但凡增长的速度快一点,时间稍微拉长点,搞不好股票就会翻个七八十几倍,而一旦景气度稍有下降,马上杀个百分之七八十,这种股市的表现肯定就跟*一样,一天天不是暴涨就是暴跌,为什么彼得林奇早早就退休了呢?因为他也受不了这种高波动,盯着自己手里的每一支股票,生怕它们景气度会有啥变化,这种基金经理当久了,不得神经衰弱就不错了,还要一天天的担心暴涨暴跌,能赚到百分之三十的年化真是个奇迹。


而彼得林奇工作的那些年,是什么样的时代呢?是美国如日中天的时代,是科技大发展的时代,恰恰好和我们过去的二零零零年到二零一五年非常像,因此国内的基金经理大多采用了他的估值方法,每每股市暴涨暴跌,都是PEJ搞出来的锅,只要增长的时间稍长一点,股价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疯涨,而只要经济稍有不对,股价马上暴杀,把绝大多数投资者套在山顶,一套就是好几年。


而为什么美国现在不用PEJ了呢?因为美国现在已经没有高增长了呀,美国的GDP已经长年增长达不到百分之六了,一般达不到百分之六的增长,可以视为跑不过通胀,全球货币的隐形通胀一直是黄金的涨幅,也就是年化百分之六左右,GDP涨得慢,再用PEJ就不合适了,哪里去找那么高增长的公司?一般增长率下来以后的公司手里要那么多现金也没用,不如直接分给投资者,只留少量资金维持市占率和搞新研发就够了,因此增长慢下来以后的美股开始注重股东回报,大笔分红和大笔回购注销都应运而生,试想如果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那上市公司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尽量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大生产规模,靠产量增长来获得更多收益,排挤竞争对手的身位,而不是一门心思想着分红,正是因为市场已经饱和,难有更多固定资产投资的机会,上市公司才会把更多的现金用于分红和回购。


如果低增速高分红下还用PEJ的话,就会出现很尴尬的局面,比如双汇发展,这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基本是个位数,因为它把所有利润都分掉了,个位数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如果按PEJ法的话就只有个位数的市盈率,比如五倍,按双汇的每股收益来算,它的股价就只有十块钱左右,面对每股分红一块七的双汇,股息率达到百分之十七,这怎么可能呢?双汇是绝不可能跌到这么低的价格呀,如果真跌到这么低,那市场上无数的套利资金无疑会疯狂涌入,直接把股价给买起来,因此,PEJ法在这种低增速高分红的股票上注定要失效的,一种不完美的估值法肯定也会被淘汰,正如相对论淘汰以太学说一样,美国资本市场逐渐采用更全面的DCF法来给股票做估值,这样就不会出现太多偏差了。


而外资进入中国的二零一六年,恰恰是国内还在采用PEJ这种落后的估值方法,而美国那边早已采用DCF法的时候,按PEJ法,贵州茅台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只有百分之十五,那茅台也只能享受十五倍的市盈率,而外资跑中国来一看,哇,茅台的净资产收益率有百分之三十,这在美国是想都不敢想的高增速,市净率还只有十五乘以百分之三十等于四点五倍的市净率,这简直太便宜了,百分之三十的ROE配上合理的久期比如十年,至少应该涨到十三倍市净率,股价应该是现在的三倍才对,哪怕久期少一点,少到全世界通用的七到八年久期,茅台的市净率至少也在六七倍左右,四点五倍的市净率实在太低了,没话说,赶紧买,接连买了好多年以后,终于把茅台的估值给拉了上来。


而国内的机构为什么会陪着外资一起发疯呢?因为国内许多机构做的都是趋势交易,一看外资主动推高茅台,自然趋势跟进,还有一部分是按PEJ来的,恰恰在二零二零年,当时的白酒企业都在拼命打渠道,往经销商手里大量压库存,财报做得一个比一个好看,当时许多酒企的增速那真是吓死人,动不动净利润同比增长百分之几百,这一下正好戳中PEJ的爽点,赶紧买得飞起,市盈率疯狂抬升,最后白酒指数的总体市盈率抬到了七十多倍,对应的就是净利润同比增长百分之七十多,后来的情况大家也知道了,白酒这种传统企业怎么可能每年净利润增长都是百分之七十多?这同比增速一下来,马上就是戴维斯双杀,酒鬼酒这些增速最不稳定的企业就是杀估值杀得最多的,相反茅台因为净利润同比增长一直不太高,涨幅在那段白酒疯狂的岁月里没那么大,这次调整还算好的。


而在今年下半年,外资为什么又频频在最低点附近减持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预期发生变化,按DCF法最重要的就是基本面不能变,你公司去年赚多少钱,今年哪怕不能大增长,但保平是需要的,哪怕微跌也可接受,但不能大跌,如果净利润大跌,就破坏了长期ROE,估值就要大打折扣了,而中国地产雷又爆得实在太大,外资认为国内很难堵住这个货币窟窿,可能会形成严重通缩,加上郭家一直不情不愿放水,外资看不到积极的货币扩张,自然想跑了,为什么在最后两天又流回来一些,也是看到地产有放松迹象,要知道地产如果涨起来,地产债就不叫债,信用就还在扩张区间内,人们买房花的贷款也只是一种合理投资手段,不会一有钱就急着还贷,没有信用收缩,货币通缩自然就不成立了,因此明年的楼市和货币政策还是重中之重,如果楼市不转暖,货币政策不扩张,这两个条件都不实现的话,相信外资还是会走的。


这么通盘分析下来就很清楚了,外资流入A股,就是因为估值差,我们觉得合理的价格外资觉得非常便宜,有投资的空间,而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速也的确慢下来了,用DCF法正合适,正如*时期,外国人跑中国来第一眼就看中了中国的消费市场,两可乐水淹七军,把中国本土的什么牙膏化妆品日化用品全打死了,拼命让宝洁可口可乐抢占消费市场,而我们却不把那几个民族品牌当回事,只认为更多的冰箱彩电生产线才是财富,而外国人根本不把那些落后淘汰的彩电冰箱当回事,两边一拍即合,结果中国干掉了外国的制造业,而外国干掉了中国本土的消费品牌,双方互道*。


现在的中国股市,又是两种估值方法在疯狂碰撞的时候,以本土派PEJ估值为主的基金在追逐高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一些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服务行业,给出极高的市盈率不断买买买,而外资还是用DCF在大买特买高ROE较低增速的消费类和一些公用事业,双方还是在互道*,内资在搞新能源的时候已经栽过一个大跟头了,杀估值杀得爹妈不认,现在又来,也不见吸取多少教训,如果人工智能这些明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尚可还罢,如果又出现失速的话,估计还有可能会大杀估值,谁叫PEJ法就是这么忽高忽低呢?


为什么内资会死抱着PEJ法不放?因为这种估值方法特别适合中国融资市场,凡是搞PEJ的,都最喜欢搞并购资产重组资产注入那一套,你想啊,利润不够,重组来凑,如果我并购了一个净利润有我五分之一的公司,那明年保底净利润同比增长就有百分之二十,加上自己再增长一点,百分之三十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就有了,按PEJ,给个三十倍市盈率不过份吧?如果PEJ法得到认可,公司大可永远如此并购下去,只要净利润同比增长比较快,那公司的市值就不会跌,永远可以靠增发配股一类资本运作手段从市场里搞钱,至于分红回购,那是什么?能增加净利润同比增长吗?哪怕我把流通股回购注销一半,净利润不还是一点没变,估值根本不会提高,只有做大了净利润,按PEJ公司才会越值钱,这一点也是和DCF刚好相反的,DCF只要分红多回购注销多,ROE就会上涨,公司市净率估值就会涨,两者正好处在不同维度。


可以说中国股市这十几年来一点没涨,就是PEJ法疯狂并购重组搞出来的锅,大量的资产证券化,等于是把中国经济的绝大部分直接拖进了资本市场,本来不值什么钱的小破企业,被资产证券化一下,直接按几十倍的市盈率来估值,可能连这些小老板都不知道自己的小破企业居然如此值钱吧?要知道非上市公司的估值,一般是按市净率一倍加几年利润来算的,如果用几十倍市盈率来看,那中国所有的经济实体都是非常便宜的,全部拉进证券市场,足够撑起世界第二的总市值,但股民的回报就呵呵了,肥的只是一级并购市场和金融操盘手而已,随便当个掮客拉一波并购重组,就是无数的小钱钱掉进口袋,谁还会耐心做什么公司,直接利润不够,并购来凑就行了,而普通股民就只能忍受超级大的波动率和周期反转时的戴维斯双杀了,大凡是股市上涨由于上市公司的内生性增长,也不可能搞成现在这样无数烂公司疯狂融资的怪现象,资本市场的合理资源配置效果是一点也没有的,大量的股市财富都被商誉爆雷这些*事蒸发掉了。


那么,价值投资者要如何才能在PEJ和DCF的夹缝中生存呢?有一类最好的榜样就是买长期净资产收益率不错,最近又景气度增长的公司,比如周期消费里,景气度可能会向好的公司,这类公司的长期ROE一直不错,但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最近有点下行,但这种下行又即将反转,那该公司的ROE和净利润同比增长都会变得非常好看,这种无疑就戳中了两种估值法共同的爽点,就会像二零年的白酒,榨菜和三全食品,海天味业一样,两边都在买,估值疯狂抬高,要问二零二四年会是哪些企业,这个我肯定也不知道明年哪些企业景气度更向好,知道的话我早买了,这个只能靠经验靠猜的,但用DCF法有一点好就是买的市净率足够的低,只要景气度稍有改善,就有可能形成戴维斯双击的局面,你可以先在ROE比较平稳的大消费医药和公用事业里选股,再看它的净利润环比增长,注意,这里是指一个季度的环比增长正在变多的企业,这种企业在明年大概率可能净利润同比增长得比较多,就很可能符合两种估值法共同的爽点,达到戴维斯双击的目的了。

发表于:2024-01-01 10:02
1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