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的幸存者偏差。

前不久在雪球上看到一篇帖子,讨论的是价值投资有没有幸存者偏差,我仔细想了想,觉得价值投资不说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是肯定有幸存者偏差的。


首先我们观察一下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有价值投资者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回撤而自杀的,这些人大多信奉价值投资,本身的操作也是越跌越买,有的甚至还加了杠杆,姑且不讨论加杠杆这种行为是不是夹头,但人家坚守价值的一颗心却是肯定的,为什么他们买的价值股会让人如此痛苦,甚至看不到一丝回本的希望,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我们再来看看某些价值毁灭的案例,首先是银行,银行这东西怎么说呢?你说它是周期金融股吧,但它在绝大多数时候盈利都比较稳定,分红虽然不多但也有个百分之三十,三十五的样子,比起绝大多数股票来说肯定是好的,但你要说银行创造了多少财富,这个却不见得有多少,很多时候银行都只是勉强填完分红的权,股价长期停留在一个价格区间内,偶尔有几支跑得快的银行,都是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这种货色,平时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高,但一到周期反转的时候也是第一个掉链子。


也就是说,我们投资银行很难拿到它明面上百分之十左右的净资产收益率产生的复利,也许你操作银行操作得好能拿个百分之七左右的年化复利,但这个收益显然对不起价值投资付出的一片苦心和巨大的风险,百分之七的年化收益甚至比不上小盘策略,银行股的涨幅可能连最*的*股都比不上,这怎能不让价值投资者灰心呢?


所以,我们搞价值投资首先要排除净资产收益率过低的股票和板块,我把这个低的标准定在百分之十二,也就是低于百分之十二的长期净资产收益率的股票板块,即使市净率再低最好也不碰,要碰也绝不能以价值投资的心态去碰,只能当成趋势炒作,在偶尔银行雄起的时候炒上一把小短线就跑。


第二,海螺水泥和万华化学一类。


也有许多人把海螺水泥和万华化学当成价值股来炒,因为这些股票基本盈利都很可以,又有分红,市盈率通常还很低,但其实真正的夹头都知道这些是周期股,盈利是非常不稳定的,以海螺为例,它的净资产收益率低的时候只有个位数,高的时候超过百分之二十,完全看机建和房地产的景气度过活,万华化学则要看油价的涨跌情况和下游需求,只能说这两家企业属于同行业的佼佼者,它们能够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保持盈利,无论投资还是囤货套期保值都很有一手,经营者的水平也相当高,这才硬生生的把一支周期股伪装成价值股的样子,但其实它们本质还是周期股,炒这种股票一定要按照周期的逻辑来,有的球友声称自己在六十块买了海螺,期望它价值不断增长,这就是典型的周期错配,把海螺的市净率最高点当成股价的低点来投资,等景气度一下降,股价自然戴维斯双杀,现在市净率只有零点七倍,确实差不多是底部了,搞不好人家又因为忍受不了巨大的亏损,看到小盘股或者北交所走势好就割掉去追高了,也许未来他能挽回损失,也许未来海螺涨了,追的那边又跌了,吃二茬苦受二茬罪,股市上这种事情又有谁说得准呢。


所以,无论是水泥,化工还是房地产,券商保险,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价值股,你炒它们一定要尽可能用周期思维去操作,看看它们将来有没有周期反转的可能,看看现在会不会面临周期景气度继续下行的风险,再看看历史的市净率估值分位,现在到底是低还是高,再看看历史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看看是忽高忽低还是怎么样,把这些都搞清楚了,再去考虑是不是能夹头,是不是能越跌越买不迟。


排除掉这两类比较明显的价值陷阱,再看周期消费类,这里大多以耐用消费品为主,包括一些商贸类公司,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还包括以前的苏宁电器,现在改了名了。


这些公司以前无不是赫赫有名的价值投资标的,长期复利回报都在百分之二三十的,但现在要么价值毁灭,要么走在价值毁灭的边边上了,先来看苏宁电器,以前那是多么牛的一家公司啊,动不动就十送十,然后动不动就填权,股价不知不觉就翻倍了,价值投资者呆里面嘴巴都要笑歪了。


可惜好景不长,互联网一兴起,苏宁的流量瞬间就消失掉了,人们开始不再对线下商场买家电感兴趣,再叠加房地产周期反转,耐用家电进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处境,增长不多,面临的风险不小,偏偏估值又比较低,分红还挺多,真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卖家电的苏宁就更不行了,它没有自己真正的品牌,吃的是流量变现这碗饭,又没有多少吸引流量的办法,以前靠开在繁华路段的实体店引流,现在整体实体店都不行,大多数商家都往电商方向转型,苏宁在线下的重资产无疑让它转身困难,以前靠的是吃预收帐款过活,当它既弄不到流量,也没法流量变现的时候,预收帐款会迅速干枯,因为这些并不是它真正属于自己的钱,如果投资错误,预收帐款非但不能变成助力,反而会成为高杠杆的催命符,本身重资产的打击加上预收帐款的失去和盲目投资,让苏宁这个巨人一夜之间就倒了下去,高位接盘的价值投资者可谓损失惨重。


有这种隐忧的其实不止苏宁一家,包括美国牌子的世纪牛股沃尔玛,全球便利店连锁的7-11,其实遇到的问题和苏宁都是大同小异,搞不好以后科技又来个什么变化,把沃尔玛也搞没了,甚至把淘宝京东也搞没了都不是什么稀奇事情。


这么看来,周期消费股也可以排除掉了,我们先后排除掉了金融股,周期股和周期消费股,占股票总量一多半的科技股与价值投资的属性更加不合,这么一来,绝大多数的股票都被一古脑排除掉了,不小心买在这几类股票当中的夹头很不幸的成为幸存者偏差中没能幸存的部分,这就很可怜了。


再来看看最后剩下的连续消费股,这类股票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而且每年都有比较固定的销量,这销量难以大幅增长,但一般也不会怎么掉,偶尔可以蹭着通胀的东风提一提价,看上去很美好,也最符合价值投资的理念是吧?但它们的总数只占总股票的百分之几,也许有人会说,股市百分之九十多的财富就是由这百分之几的股票创造的,也许这话说得没大错,但我们也要看看实际的情况。


以股神买入的可口可乐为例,这的确是有史以来涨幅最大的一支股票,据说上市至今总涨幅达到五十万倍,股神在这支股上也赚了不少钱,但持有可口可乐一定是最好的吗?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同门兄弟百事可乐,我的记忆没错的话,百事可乐的总市值超过可口可乐是因为收购了加拿大一家制作健康软饮料的公司,从此以后,百事可乐就超过了可口,而正是因为股神不愿意可口可乐花较高的估值去并购这家公司,导致一度占先的可口输给了百事,姑且不论股神的眼光,单单从并购一个并不算大的健康软饮料公司这么一件小事,就能影响到两大巨头饮料公司的估值,可见可口可乐的护城河也没我们想象中的厉害。


可口可乐在新世纪中的走势不佳其实和我们的茅台一个样,都属于逆时代的公司,茅台主要是酒驾查得严,叠加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精神娱乐需求,没必要整天喝得醉醺醺的,寻找朦胧中那一丝飘飘然的感觉,可口可乐纯粹是因为喝多了碳酸饮料不健康,现代人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导致喝可乐的人群不断变少,这些都是产品逆时代的表现,随着时间越来越长,这种逆时代的公司估值会越来越受到压制,以后的涨幅越来越小是很有可能的。


诸如此类,许多连续消费公司我们都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毛病,比如吃多了瓜子不健康,吃多了猪肉不健康等等,硬挑毛病的话啥公司也能给你挑出毛病来,但这些毛病又不是完全无理取闹,搞不好在长时间的逆时代压制作用下,某些连续消费股票就真的歇菜了也说不定,到时候又是价值毁灭,这幸存者偏差的概率未免也太少了。


所以研究来研究去,价值终有毁灭的一天,之所以现在的夹头们还能享受公司成长带来的巨大收益,只是因为你买的公司还在成长的区间内,没遇到价值毁灭的倒霉事儿而已,要是真的死抱着一支股票不放手,可能连将来的茅台也有不行的一天,我们应该吸取以前那些被价值毁灭的夹头者们的经验教训,但同时也要时时警醒自己的持仓,不可以像某些夹头说的那样,持有某某某股票我可以放心睡觉,坐等分红,凡是抱着这样思想的夹头都是很危险的,我们应该仔细了解手里每支价值股的各种报表和新闻,了解时代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改变着手里的股票,当越来越多显出不利影响的时候,需要果断减少仓位,停止红利复投甚至斩仓出局,我们不能用持有某支股票一百年的信念来*自己说服自己,更多的要以量化的思维看待每一支股票,最好能踏准每一个资金周期,在股票低估值时买入,高估值时卖出,尽量挑选能长久期存在的公司。


所以,价值投资的本质其实就是幸存者偏差,你能找出一万个理由嘲笑别的损失惨重的价投们不是真正的价投,他们犯了哪些哪些错误,可是当不幸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很可能我们的表现不会比别人更好,要知道凡是价值投资的股票无一不是经年累月的享受过复利增长,股价不知道涨了N倍,这种股票一旦发生基本面崩盘,无一不是雪崩一样,跌得让人怀疑人生,我们不应该幸存者偏差还没轮到自己就沾沾自喜,尽量做好分仓,做好动态平衡,做好基本面的景气度研究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研究到最后,发现价值投资真的是一个伪命题,所有夹头的最终归宿居然是量化!是不是有种很荒谬的感觉?

发表于:2023-12-02 09:26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