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辟谣孩子发热的九大误区今天来分享一个小妙招,看完记得要学会这个小妙招

误区1:发热是一种病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热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会有发热。吃退热药把体温降下来,并不意味着病就好了。误区2: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低热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热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6月龄内的孩子发热,体温越高,出现严重疾病的风险越大。但发热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相对于体温,孩子的精神状态对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误区3:发热要赶快退热发热是人体应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有好处。对总体健康的孩子来说,在引起明显的不适感前不需要降温。误区4:发热会烧坏脑子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发热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所以不会烧坏脑子。“发热会烧坏脑子”这种误区的形成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热,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本身而不是发热。体温超过41℃多半是因为中暑或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前者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误区5:发热不用药不会退热儿童疾病以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多见,大多会出现发热,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病程过了,体温就会恢复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发热,在现代药物产生之前,人们基本是靠自愈繁衍下来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药,在发热很难受时,退热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有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但前提是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是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的。误区6:吃了退热药体温应该马上降至正常退热药起效一般需要0.5~1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但不一定降到正常,退热药的药效持续时间为4~8小时,药效过了,体温还有可能再度上升。吃退热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热带来的不适感。误区7:退热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孩子发热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热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系。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孩子体温的变化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误区8:孩子发热睡着了也要把他弄醒喂退热药服用退热药的目的是让孩子更舒服,既然孩子睡着了,就基本感受不到不适,所以就不需要弄醒了喂药,睡着总比醒着舒服。误区9:发热了输液退热快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而非专门针对退热。儿科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输注抗生素或者补液也不会比吃退热药作用更快。常用的“退热针”赖氨比林,在退热速度上虽然比口服退热药快,但没有口服退热药安全,12岁以下的孩子还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孩子需要退热时,首选口服退热药。关于发热的误区虽然很多,但只要家长记住“发热对孩子病情有利但会引起不适,关注孩子精神状态,警惕一些严重疾病,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些原则,就很容易避开这些误区。

发表于:2023-10-06 10:24
1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