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老姜二十多年,他没挪过地方。每周一、五的8点至12点,他在菜市场廊沿下“磨刀霍霍”。
老姜这个磨刀匠有来头,他是铁匠出身。他父亲开打铁铺,5个儿子不上学了,就打铁。世上三种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为首苦。老姜12岁,小学未毕业就入了行。父亲是师傅,即使是儿子,当了学徒照样得守行规,犯了错,打是轻的,对着冷铁块锤1000下、2000下才是真罚。
被罚后,还要跪着听父亲教训。那时,主要做农具,做出来的犁、锄、镰等都有快口,如未锤结实、均匀,或有气泡,万一断裂,轻则伤手脚,重则丧命。儿子不懂,常不服气地嘀咕,哪有这么吓人!父亲横眉竖眼地呵斥,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儿子犟不过父亲,也怕罚,个个用心学,人人都有真本领。
我是他的老顾客,家里大小刀具、剪刀,时不时地请他磨。他的价是固定的,特大刀15元,一般是10元,小的不管多小都是5元。其实小的更难磨,捏都捏不住,不知他怎么三弄两弄就好使了。我建议他小的难磨,也可以收10元,他摇摇头。
他穿的衣服很旧,但洗得干净,胡子刮得精光,也不大说话。我带东西去磨,主要是想给他多赚点,他常常说,这刀不用磨的,我不管,还是让他处理。他感知我的善意,愿与我说说话。
他说,打铁铺整天坐着等取货的人,他们全家除了吃饭睡觉,没一分钟敢浪费,后来有人看他们生意好得来不及做,也在旁边开了打铁铺,但做不过他们父子6个,很快就打烊(歇业)了。
父亲赚了钱,为儿子们成家,每个儿子一套房。到2000年,父亲年纪大了,打铁铺开不下去,就关了。父亲留下养老钱,余钱平均分给5个儿子。到关门那年,5个儿子都已成家生了儿女,生活有保障。至于以后干什么,怎么干,父亲说,只要记着做人要有打铁功,千锤才能成形,百炼才能成钢,干什么都能成。他还教育他们,人不要太贪心,能过日子就行。
兄弟们各奔前程。老姜才四十多岁,不干活肯定不行。听人说,上海机会多,就来了。有一天他走过菜市场,见人在磨刀,便饶有兴趣地走过去看。他不屑地笑了:像这样硬手硬脚磨,没几次,刀就没锋口了。这活,他能干,肯定能干好,于是就留在了上海。他与人合租了一间小屋,在北新泾,每月分摊1500元。这一干,就干到了现在。
一辆自行车,一张长板凳,一块磨刀石,一只小桶,一块抹布,他就这些家当。他有许多老顾客,大至菜市场斩骨的刀,小至修眉的细刀,还有指甲钳,他都能磨。南京西路、延安东路、南大路……他排好日程,每周轮着去。
家里有把小剪刀,是老人留下的,我当宝贝似的藏着,那天不小心摔在地上,刀尖摔断了。我拿去给老姜看,他忽然眼前一亮,赞道:“好刀!”一向话不多的他忽然滔滔不绝地说:“这把剪刀上百年了!是手工錘的,多匀!在我们铺子里,这样的小剪刀,淬火后,要两人一起锤1080下,再由父亲进行最后加工,才能成形!”竟有些爱不释手的样子!
正说着,来了一个男人,拿了把刀和他争执起来,老姜不回嘴,只是苦笑。男人吵架没对手,骂骂咧咧地走了。他说,刀也有灵性,像人一样,有病可治,但恢复原样怎么可能?就像人老了,硬要医生治成个美人,走遍天下都不可能。他拒绝修这把小剪刀,说,再好的东西,缘尽了,便不可勉强了。老姜的话,竟然富有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目录
认识老姜二十多年,他没挪过地方。每周一、五的8点至12点,他在菜市场廊沿下“磨刀霍霍”。
老姜这个磨刀匠有来头,他是铁匠出身。他父亲开打铁铺,5个儿子不上学了,就打铁。世上三种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为首苦。老姜12岁,小学未毕业就入了行。父亲是师傅,即使是儿子,当了学徒照样得守行规,犯了错,打是轻的,对着冷铁块锤1000下、2000下才是真罚。
被罚后,还要跪着听父亲教训。那时,主要做农具,做出来的犁、锄、镰等都有快口,如未锤结实、均匀,或有气泡,万一断裂,轻则伤手脚,重则丧命。儿子不懂,常不服气地嘀咕,哪有这么吓人!父亲横眉竖眼地呵斥,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儿子犟不过父亲,也怕罚,个个用心学,人人都有真本领。
我是他的老顾客,家里大小刀具、剪刀,时不时地请他磨。他的价是固定的,特大刀15元,一般是10元,小的不管多小都是5元。其实小的更难磨,捏都捏不住,不知他怎么三弄两弄就好使了。我建议他小的难磨,也可以收10元,他摇摇头。
他穿的衣服很旧,但洗得干净,胡子刮得精光,也不大说话。我带东西去磨,主要是想给他多赚点,他常常说,这刀不用磨的,我不管,还是让他处理。他感知我的善意,愿与我说说话。
他说,打铁铺整天坐着等取货的人,他们全家除了吃饭睡觉,没一分钟敢浪费,后来有人看他们生意好得来不及做,也在旁边开了打铁铺,但做不过他们父子6个,很快就打烊(歇业)了。
父亲赚了钱,为儿子们成家,每个儿子一套房。到2000年,父亲年纪大了,打铁铺开不下去,就关了。父亲留下养老钱,余钱平均分给5个儿子。到关门那年,5个儿子都已成家生了儿女,生活有保障。至于以后干什么,怎么干,父亲说,只要记着做人要有打铁功,千锤才能成形,百炼才能成钢,干什么都能成。他还教育他们,人不要太贪心,能过日子就行。
兄弟们各奔前程。老姜才四十多岁,不干活肯定不行。听人说,上海机会多,就来了。有一天他走过菜市场,见人在磨刀,便饶有兴趣地走过去看。他不屑地笑了:像这样硬手硬脚磨,没几次,刀就没锋口了。这活,他能干,肯定能干好,于是就留在了上海。他与人合租了一间小屋,在北新泾,每月分摊1500元。这一干,就干到了现在。
一辆自行车,一张长板凳,一块磨刀石,一只小桶,一块抹布,他就这些家当。他有许多老顾客,大至菜市场斩骨的刀,小至修眉的细刀,还有指甲钳,他都能磨。南京西路、延安东路、南大路……他排好日程,每周轮着去。
家里有把小剪刀,是老人留下的,我当宝贝似的藏着,那天不小心摔在地上,刀尖摔断了。我拿去给老姜看,他忽然眼前一亮,赞道:“好刀!”一向话不多的他忽然滔滔不绝地说:“这把剪刀上百年了!是手工錘的,多匀!在我们铺子里,这样的小剪刀,淬火后,要两人一起锤1080下,再由父亲进行最后加工,才能成形!”竟有些爱不释手的样子!
正说着,来了一个男人,拿了把刀和他争执起来,老姜不回嘴,只是苦笑。男人吵架没对手,骂骂咧咧地走了。他说,刀也有灵性,像人一样,有病可治,但恢复原样怎么可能?就像人老了,硬要医生治成个美人,走遍天下都不可能。他拒绝修这把小剪刀,说,再好的东西,缘尽了,便不可勉强了。老姜的话,竟然富有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